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学期 第七单元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无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B .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C . 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吸收大量的热 D . 黑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
2、一定温度下,向a 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 B . P点对应的溶液中 NaOH达到饱和状态 C . m=c-a D . 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3、下列关于Ca(OH)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B . 能与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 . 与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配制波尔多液 D . 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CO2
4、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
A . 生石灰 B . 苛性钠 C . 浓硫酸 D . 浓盐酸
5、A~F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固体A在空气中易潮解,B和C能参与光合作用,B和D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一”表示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C和F组成元素可能相同 B . 固体B可用于人工降雨 C . D和E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B D . A~F属于酸、碱、盐、氧化物、单质中的四类物质
6、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 . 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 . 稀盐酸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 . 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7、小深同学用思维导图梳理了Na2CO3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 俗称:烧碱、苏打 B .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C . 化学性质:可与稀盐酸、Ca(OH)2溶液、CaCl2溶液反应 D . 用途:用于玻璃、洗涤剂的产生
8、在100mL5%的硫酸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氢氧化钠溶液,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 有沉淀生成 B . 溶液最终呈黄色 C . 只发生两个反应 D . 溶液中硫酸根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用            两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还可以用蓝色石蕊试纸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蓝色石蕊试纸遇到      性溶液能变红,红色石蕊试纸遇到      性溶液变蓝色.
2、海水、河水或湖水中,都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但养鱼池中或长途运输活鱼常常由于鱼多而缺氧,因此要设法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材料一:已知过氧化钠(Na2O2)与水较快反应,反应方程式是 ,过氧化钙(CaO2)与Na2O2性质相似,与水缓慢反应放出氧气。

材料二:20℃时,NaOH的溶解度为109g,Ca(OH)2的溶解度为0.165g。

(1)试写出Ca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长途运输活鱼,人们选择CaO2而不选择Na2O2作增氧剂的理由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三、推断题(共2小题)

1、图中A、B、C、D、E、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D是胃液的主要成分,E是红棕色固体,F与D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浅绿色,C在工业上常用来生产肥皂。(图中用“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用“→”或“ 图片_x0020_1634435184 ”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单向或双向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951246336

(1)请写出下列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

B      ;D      ;E      ;F      

(2)E与足量的D反应的现象为      
(3)C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为      
2、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分别是Fe、CuSO4、NaOH、H2SO4、Ca(OH)2、Na2CO3中的一种,A是黑色粉末,B和E可以用来配制波尔多液。方框内之间的连线表示二者可以发生反应,箭头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以上反应或转化均在溶液中进行,且在初中范围内)

图片_x0020_1488421658

(1)请写出A和F两种物质的化学式为:A      ,F      
(2)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足量的C溶液加入到B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和盐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查阅资料]

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

Ca(OH)2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0.16

109

21.8

9.6

(1)探究一: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20℃时,在盛有5g Ca(OH)2固体的A烧杯中加入40mL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取上层部分清液于B烧杯中。

①向A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向B烧杯中通入CO2 , 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钙的性质      

(2)[实验拓展]

向上述(1)反应后的A烧杯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测得其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AB段的实验现象是      ,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探究二:二氧化碳通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设计和实验] 20℃时,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图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甲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 , 一段时间后II中变浑浊,停止通CO2 , I中溶质为X。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

[解释与结论]

经分析X是NaHCO3。实验过程中,Ⅰ中产生的现象是      

(4)乙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 , 一段时间后II中无明显现象,停止通CO2 , Ⅰ中溶质为Y。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II 中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乙组同学认为Y只有Na2CO3。你认为该结论是否合理,结合分析Y的成分说明理由      。I 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综合题(共3小题)

1、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CuCO3·Cu(OH)2及少量不溶性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某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制取了少量氧化铜。

(1)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蓝色沉淀受热分解生成另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4)若向溶液A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其过程中溶质种数会发生变化,最多时可达      种。
2、“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科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提示:铜和银不与稀盐酸反应)
(1)请你帮助他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依次连接起来表示他所走的路线)

入口→      →出口。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      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      (填物质的名称)。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写出一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氢氧化钾溶液,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3、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图有关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

图片_x0020_100015

(1)实验1的目的是      
(2)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3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后,小萍想知道反应后溶液中除NaCl外,是否还含有其他溶质(不考虑酚酞),于是她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种试剂,从而得出了结论。小萍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学期 第七单元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