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 考点10 酸碱中和反应与pH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稀释浓硫酸 B . 取用液体        C . 测溶液pH D . 读出液体的体积
2、小莉同学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图象(如图二),同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温度变化图象(如图三),实验过程中保温良好,忽略热量散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 . 据图三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C . 图二中的A点反应程度与图三中的B点对应 D . C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成分是NaCl和NaOH
3、“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状腺肿大是由缺铁引起的 B . 人体内血浆的正常pH范围是0.9-1.5;如果出现异常,则可能导致疾病 C . 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青少年一定不要吸烟 D .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会危害人体健康
4、河道两旁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H+、Na+、Ba2+、Cl、SO42-、CO32-六种离子。两厂废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甲厂的废水明显呈酸性,甲废水中的离子是(  )
A . H+、Na+、Ba2+    B . H+、Ba2+、Cl    C . Na+、SO42-、CO32-    D . H+、SO42-、CO32-
5、下列操作和目的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将一小片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试纸上

测定某溶液的pH

B

CO还原Fe2O3时,先通CO,后加热

防止发生爆炸

C

先将胶头滴管挤压,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

保证滴管的胶头部分也充满液体

D

将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稀释浓硫酸

A . A    B . B    C . C    D . D
6、下列液体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 柠檬汁(pH:2.0-3.0) B . 炉具清洁剂(pH:12.0-13.0) C . 饮用水(pH:6.5-7.5) D . 肥皂液(pH:9.5-10.5
7、室温下,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容器中,边滴边搅拌,用数字pH仪连接电脑实时测得pH变化曲线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B . 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 b点表示HCl与NaOH等质量反应    D . 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8、生活中一些常见食物的pH如下:

食物

柠檬汁

鸡蛋清

纯水

牛奶

红豆汁

pH

2.0-2.5

7.4~7.6

7

6.3-8.5

10.2-11.4

上述食物中,胃酸过多的人不宜食用的是(  )

A . 柠檬汁    B . 牛奶    C . 鸡蛋    D . 红豆汁
9、一些物质的近似 pH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鸡蛋清的碱性比肥皂水的碱性强 B . 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C . 人被蚊虫叮咬后,在肿包处涂抹牛奶就可减轻痛痒 D . 厕所清洁剂与炉具清洁剂不能混合使用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 .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B .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C .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 常温下,碱溶液的pH大于7,碳酸钠溶液的pH也大于7,则碳酸钠属于碱
11、如图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932670452

A . 图乙说明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了H2O B . 图甲表示的是化合反应 C . 图甲表示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 . 上述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变化
12、与以下三个实验操作相对应的溶液pH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①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②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③盐酸中加水。

A . a、b、c B . c、a、b C . b、c、a D . a、c、b
13、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图片_x0020_109754406

图片_x0020_453857572

图片_x0020_1526590889

图片_x0020_926558307

A.用CuFe2O4-x做催化剂,光分解水制氢气与氧气

B.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向一定质量的碳酸钠溶液中加水

A . A   B . B   C . C   D . D
14、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 Zn+H2SO4= ZnSO4+H2 B . Na2CO3+2HCl=2NaCl+H2O+CO2 C . Mg(OH)2+H2SO4=MgSO4+2H2O D . NaCl+AgNO3=AgCl↓+NaNO3
15、有资料显示,肉类新鲜程度的变化会引起pH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关系如下表: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7

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肉越新鲜,酸性越弱 B . 肉变质过程中,酸性逐渐减弱 C . 肉越新鲜,碱性越强 D . 肉变质过程中,碱性逐渐减弱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1)“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氧原子。“ ”化学式为
(2)①图1中,“Fe”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铁元素、铁单质,还能表示

②观察图2和图3中微粒变化的共同点,可以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3)图4表示稀盐酸(左)稀硫酸(右)参加反应,图5表示将氯化钡溶液滴入稀硫酸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图4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填字母序号);写出图5中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粒子符号):

2、H2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H2SO4溶液的pH      7(填“>”、“<”或“=”),请写出用pH试纸测定稀硫酸pH的正确方法      
(2)浓硫酸有吸水性,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填写序号)。

①H2

②CO2

③NH3

④HCl

(3)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固体(Na2SO3)和70%左右的硫酸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SO2 ,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向160g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写出b点对应溶液的溶质      (填写化学式),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是      

三、综合题(共1小题)

1、某废酸液主要含H2SO4和FeSO4 , 研究人员利用CaCO3消耗部分酸,再加入廉价的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通过一系列操作可得到磁性铁,成本较低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工艺流程如下:

(1)该废酸液的pH7(填“<”或“>”)。操作Ⅰ的名称为
(2)电石渣转化为石灰乳的过程会(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沉铁”过程中,溶液中的FeSO4和石灰乳中的Ca(OH)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的产物是(填化学式)。
(4)磁性铁是铁的一种氧化物,且为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
(5)研究发现,“沉铁”后,溶液的pH对磁性铁产率的影响如下表。欲获得高的产率,最适宜的pH为。pH较低时产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溶液的pH

6.0

6.5

7.0

7.5

8.0

9.0

产物颜色

黄褐色

黄褐色

较黑

很黑

很黑

灰黑色

产率(%)

43.9

50.6

86.2

93.0

92.3

91.6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中和反应是化学核心概念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展开了探究。

(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一定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步骤二:用仪器A吸取稀盐酸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红色变浅直至消失。

步骤三:向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用玻璃棒蘸取其中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

(1)(思考拓展)

从下列仪器中选择步骤二中的“仪器A”,名称是      

(2)兴趣小组认为仅从上述步骤二的现象,难以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i)酚酞试液在不同的pH时变化情况如下:

pH

0~8.2

8.2~10.0

10.0~14.0

颜色

无色

粉红色

红色

(ⅱ)氢氧化钠溶液的pH随浓度的降低而减小。

兴趣小组据此形成了对比实验方案以排除干扰,该对比实验方案是      

(3)为确认步骤三中的白色固体是氯化钠而不是氢氧化钠,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均分成两等份

向其中一份滴加CuSO4溶液,振荡、静置

①无      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体不是NaOH。

向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振荡、静置

出现白色沉淀

②白色固体是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继续探究)

如图1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5)兴趣小组认为上述实验对反应实质缺少直观的验证。

査阅资料:(ⅲ)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呈红色。(ⅳ)变色硅胶与NaOH固体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变色硅胶与无水醋酸(CH3COOH)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

兴趣小组据此设计了如图实验,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将无水醋酸迅速倒入装有NaOH固体和变色硅胶的试管中,并用玻璃棒在试管中不断搅拌,观察到变色硅胶由蓝色逐渐变为红色,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

①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该反应      热量(填写“放出”或“吸收”)。

②无水醋酸由CH3COO-和H+构成。变色硅胶由蓝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某兴趣小组发现某块土地玉米长势不好,为探究其原因,开启了项目学习之旅。

(查阅资料)玉米适宜在pH为6.0~7.0的土壤中生长;植物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等大量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

(任务一)检测土壤的酸碱度并制定改良方案

(1)检测该地土壤的酸碱度

可选用的实验用品:精密pH试纸(可精确到0.1)、标准比色卡、pH计、其他自选

实验步骤

测量结果

实验结论

步骤一:将3份不同位置的土样,干燥后分别与自来水按2:5的质量比在不同的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

试样一:pH=4.2

试样二:pH=4.4

试样三:pH=4.5

该土壤pH<6.0,不适合玉米生长

步骤二:

反思与评价:该实验方法有一处不够严密,请指出并说明原因

(2)探究熟石灰对土样酸碱性的改变情况

实验方法:取300g土样和g蒸馏水混合,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熟石灰,充分搅拌后静置,用pH计测定清液的pH;

测量结果:清液的pH为12.1;

反思:若要使改良的土壤适合玉米生长,需控制加入熟石灰的量。

(3)熟石灰用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研究使300g土样呈中性所需的熟石灰的质量

实验方法:

(4)查阅资料,常用的酸性土壤改良剂有:生石灰、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含钙的贝壳灰(主要成分CaCO3);要使改良后土壤的pH约为7,也可加入稍过量的(从上述改良剂中选择)。

(任务二)分析土壤肥力

通过观察,该土地上玉米叶色略有发黄,且有倒伏现象;该小组同学建议施加适量含氮元素和钾元素的复合肥,如

五、计算题(共1小题)

1、用73g的稀盐酸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该实验是将      (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a为40g时,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 考点10 酸碱中和反应与pH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