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一次学情调研(3月)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共12小题)

1、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

A . 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 .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C . 往右盘里增加砝码 D . 从右盘里减去砝码
2、两滴水接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这一现象说明(   )
A . 分子间存在斥力 B .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 分子间有间隙 D . 物质间有扩散现象
3、年幼的弟弟发现密封的面包被挤扁,总说面包变少了,哥哥却说面包没变.你认为哥哥所说的“没变”可能是指下列哪个物理量(   )
A . 体积 B . 质量 C . 密度 D . 硬度
4、一般教室内的空气质量最接近于(空气密度约为1.3kg/m3)( )
A . 2kg B . 20kg C . 200kg D . 2000 kg
5、三只相同的杯子里均盛有水,将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铜块(ρ)分别浸没在这三只杯子里的水中,水面高度相同(水未溢出),则盛水最多的杯子是( )
A . 放入铜块的 B . 放入铝块的 C . 放入铁块的 D . 无法判断
6、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下面的几种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 . 用天平“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B . 用量筒“量”出小钢球的质量 C . 用天平“称”出一张纸的厚度 D . 用量筒“量”出1kg的酒精
7、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质量之比是2:3,这两种物质的密度值比是( )
A . 2:3 B . 3:2 C . 1:1 D . 以上答案都不对
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乙物质的密度为2g/cm3 B . 若甲、乙物质质量相等,甲的体积大 C . 若甲、乙物质体积相等,乙的质量大 D . 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9、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的某液体的体积-温度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4℃时,液体密度最小 B . 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C . 19℃时液体的体积比5℃时的大 D . 由1℃升高到8℃,液体体积一直变大
10、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观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
11、下列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 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B . 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 C . 卫生球放在箱子里,过几天箱子充满樟脑味 D . 一块方糖投入开水杯中,过一会儿整杯水变甜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B . 谱线红移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C . 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D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摩擦起电的本质是创造了电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共8小题)

1、制造飞机经常要用铝作为材料,是因为铝的小的特性;用橡胶做汽车轮胎,主要应用其好的原因.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除尘,这是因为风扇的扇叶在转动 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可以,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端午浓情, 粽叶飘香.煮粽子时,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是现象.吃粽子时,粽叶上总是粘有 米粒,米粒和粽叶不容易分开,这表明.如图,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 能撕成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的道理是

2、在下列数字后面添,上恰当的单位:
(1)一只鸡蛋的体积大约为50
(2)海水的密度约为1.03
(3)一只普通啤酒瓶装满水;水的质量为约750 ;
3、质量是的物理属性,密度是的物理属性,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状态(选填“有关"或“无关”),密度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 (选填“有关”或“无关”)。
4、菜氧气瓶的容积是0.4m3 , 瓶内氧气密度是9kg/m3 , 给人供氧用去了三分之一的氧气后,瓶中剩余氧气质量为kg,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3;液态蜡凝固后,中间会凹陷下去,则蜡由液态变为固态时,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在贵重金属中常用“盎司”这个质量单位,1盎司=31.1g,一块体积是10cm3奥运会的纪念金币质量为5盎司,则该金币的密度为kg/m3。它(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含有铜金属物质。(金的密度为19.3g/cm3)
6、装满液体的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和液体体积V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烧杯质量为g,液体密度为g/cm3

7、物质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把它们叫。它们又由更小的微粒组成,这些微粒叫,它的结构和太阳系相似,它的中心叫原子核,原子核由组成,原子核周围有在绕核运动,原子核带(选填“正”或“负”)电。
8、如图所示,每一个卡通小人代表一个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

(1)模型乙代表的是液体,则模型甲代表的是体,模型丙代表的是体(选填“气”、“液”和“固”)。
(2)物质密度与其组成分子排列密集度有关,分子排列越紧密,物质密度
(3)固体分子间距离小、排列有规律,绝大多数分子只能在固定位置附近振动,导致固体被压缩和分开;气体分子间距离大,能自由地在所能到达的空间运动,导致气体固定的体积。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共2小题)

1、劳技课上,老师要求每位同学制作一把小钉锤,锤体用模截面为20mm×20mm,长度为60mm的方钢制作若全年级共有210人,求:
(1)一把小钉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全年级至少需要方钢多少千克
2、质量为200g的大口玻璃瓶中装有1000cm3冰块,待冰全部熔化后,将一体积为300cm3的空心金属球放入瓶中,发现球沉入水底,水面恰好上升到与瓶口齐平,测得此时瓶的总质量为1640g。(冰的密度0.9×103 kg/m3)
(1)求冰全部熔化后水的质量;
(2)冰熔化后水的体积:
(3)求玻璃瓶的容积:
(4)若该金属的密度为2.7×103kg/m3 , 求金属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共4小题)

1、某小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

A:一杯水和半杯水的质量不等:

B:外形及尺寸相同的眼镜架,铜合金和钛合金的质量不等;

C:一块橡皮比半块橡皮的质量大:

D:同样大小的铁盆比塑料盆的质量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些猜想。

(1)根据现象(填字母序号),可以提出猜想一:物体的质量此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猜想二:物体的质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2)为了验证猜想二,可以在下列材料中选择一组作为研究的材料(选填序号)。

(a)10厘米3的铜块

(b)10厘米3的铝块

(c)10厘米3的铁块

(d)20厘米3的铝块

(e)30厘米3的铝块

(3)另一小组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分别选用甲、乙、丙三种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表一甲液体

实验序号

体积/cm3

质量/g

1

10

11

2

20

22

3

30

33

表二乙液体

实验序号

体积/cm3

质量/g

4

10

10

5

20

20

6

30

30

表三丙液体

实验序号

体积/cm3

质量/g

7

10

8

8

20

16

9

30

24

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或7与8与9)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 。

(4)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等体积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5)在上述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两位同学又对三个表格中的数据作了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并归纳得出了结论。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②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6)对于第(3)问结论中的“同种物质”的含义,小王认为三种不同液体都要符合(1)的规律;而小李认为只需一种液体符合(1)的规律即可。请你判断,是正确的。(选填“小王”或“小李”)。
(7)为了使(3)的结论更科学,他们还应该进一步用
2、某实验小组要测出鹅卵石的密度,但实验室的量筒被不小心摔碎,该小组利用天平、烧杯和水完成了实验,如图,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上,把游码拨至标尺,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左/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和空烧杯的质量是90g。如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继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g。
(3)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cm3
(4)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
(5)若小明在第(3)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大/小)。
(6)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天平的右盘下粘了一小块橡皮泥,则测量结果。(偏大/偏小/准确)。
3、三人合作小组在测油密度的实验中:
(1)天平调节平衡。

小陈测量的情况如图1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和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油的总质量/g

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g

倒出油的质量/g

倒出油的体积/cm3

油的密度/g·cm-3

54.4

(2)小陈又设计出测油密度的另一种方法,步骤如下:

A.测出空烧杯质量m0

B.往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油,测出杯与油的质量m1

C.测出量筒内剩余油的体积V0

D.往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油,测出体积V.

以上步骤正确的顺序是:(填字母序号),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写出油密度的表达式ρ=

(3)小卫同学也设计了一个方法: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接着他将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2中乙所示,则烧杯和油的总质量m1=g。然后他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由于油比较粘稠且不透明, 容易粘在简壁上,对测量影响较大,于是他找到了针筒(如图丙所示),用针简抽取V1=5mL油,测量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m2=58.4g;则油的密度kg/m3。仔细分析后, 小卫还观察发现,用针筒测量油的体积,还有一个优点是:
(4)同组的小平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一个“问题”,他发现针筒的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这会导致所测得的油密度比实际值偏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种修正方法:将此时抽满油的针筒中的一部分油返回烧杯,测量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m3 , 记下此时针简内油的体积V,则油密度表达式:ρ=。(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5)小平不甘落后也思考出了测量油的密度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油,测出油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油的总质量。对上述实验步骤所持的观点应是     (5)
A . 所测出油的体积一定不准确,不可取 B . 能测出油的密度且步骤合理 C . 测出油的密度值偏小,不可取 D . 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
4、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如a图所示,将两根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2)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带负电荷的纸屑,是因为有机玻璃棒带电荷。
(3)通过观察a、b、c三图可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填“相同”或“不同”)。
(4)通过比较b、c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一次学情调研(3月)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