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烛之武退秦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练习(共15小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 . 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 .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 .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 . 失其所与 , 不知 所与:结盟。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 失其所与,不知
D . 何厌之有?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C .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5、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 殚其地之出
C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D . 晋军函陵
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 . 吾不能早用子
B . 子亦有不利焉
C . 子犯请击之
D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7、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 (驻扎军队)
B . 何厌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 . 若毒之乎 (怨恨)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 .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8、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0、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动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你,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假如,连词
B . 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动词 故为之说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 秦伯说 , 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动词
C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告辞,动词 停数日,辞去 告别,动词 不辞劳苦 推卸,动词
D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名词 越国以鄙远 卑鄙,形容词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浅陋,形容词
11、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夫晋,何厌之有
B . 是寡人之过也
C . 唯命是从
D . 微斯人,吾谁与归
12、对下面句中划线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师必退 师:军队 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 . 唯君图之 图:考虑 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 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C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 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13、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 . ①③④
B . ①⑤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 . 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