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误差分析是定量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用量筒量取10mL水,仰视读数,会导致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B . 测定溶液的pH,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会导致测出的pH偏大 C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铜粉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D . 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中含有杂质,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2、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P点时的溶液只含一种溶质 B . R点对应横坐标的数值为180 C . 0至P过程中溶液的pH变大 D . Q至R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3、人体中一些体液或排泄物的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 胃液0.9~1.5    B . 唾液6.6~7.1    C . 尿液4.7~8.4    D . 胰液7.5~8.0
4、用pH计测得一些物质的pH值如下:

物质

苹果汁

西瓜汁

牛奶

鸡蛋清

炉具清洁剂

pH

2.9

5.8

6.4

7.6

12.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鸡蛋清和牛奶显碱性   B . 牛奶比西瓜汁的酸性强 C . 炉具清洁剂可除水垢   D . 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
5、根据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 乙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大于甲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 B .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C . 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D . 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6、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亊实

解释

A

溶液导电的原因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B

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酸溶液中有相同的氢离子

C

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铁溶液颜色不同

溶液中的阳离子不同

D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碱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A . B . C . D . D
7、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有固体生成 B . 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挥发 C . 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快慢相同 D . 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 . pH<7的雨水为酸雨 C . 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 .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氢气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B . 用 pH 试纸测定出某酸性溶液的 pH 为 3.45 C . 测定溶液的pH时,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 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 蒸发    B . 稀释浓硫酸 C . 称量NaOH    D . 用pH试纸测酸碱度
11、下列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
A . 石灰石做华表    B . 氢氧化钠改良土壤 C . 熟石灰做干燥剂    D . 碳酸钠制洗涤剂
12、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名枸橼酸,无臭,有很强的酸味,易溶于水。其它的化学式是C6H7O8 , 关于柠檬酸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柠檬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个数比为6:7:8 B . 每个柠檬酸分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 . 柠檬酸分子中含有21个原子核 D . 柠檬酸能与铁锈反应,因而能够去除铁制水壶里的锈迹
13、珍珠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钙的化合物。把盐酸滴在珍珠粉上,产生大量气泡。若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推断,珍珠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A . K2CO3 B . Ca(OH)2 C . CaCO3 D . Ca(NO3)2
14、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

A . SO2、NO2 B . CO2、CO C . SO2、CO2 D . NO2、CO
1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向氧化铜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黑色固体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 . —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银白色 C . 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的铜,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D . 氢氧化镁加入到紫色的石蕊溶液中: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填写实验报告。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现 象

分析、结论及解释

①测定碱溶液的pH

取两片pH试纸,放在白瓷板上,分别用玻璃棒蘸取稀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再分别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      比较,读出pH。


若实验过程中,用沾有水的玻璃棒蘸取溶液,则所测得的pH      (填“>”、“=”或“<” )实际值。

②碱和指示剂作用

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约2mL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再分别加入3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两支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均变为        色。

稀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呈_      性。

③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然后加入约2mL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①KOH、②HCl、③CaCl2、④HNO3、⑤SO2、⑥BaSO4、⑦CuO、⑧Ca(OH)2、⑨Na2CO3、⑩NH3·H2O,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盐的是      
3、请从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答,按A计分。

题号

A

         B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⑴化学方程式是      

⑴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现象

⑵溶液由      色变为      

⑵溶液由      色变为      

4、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常温下它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写出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的化学方程式      ;已知氢氧化铝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试写出氯化铝和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推断题(共1小题)

1、A~F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1)A的化学式是      
(2)若B+E+F→C,则C是      (填名称或化学式)。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耀华实验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 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了弄清楚这瓶溶液是否有变质及成分,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1)文熙同学猜想认为已经全部变质了,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 CO2 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欣冉同学猜想认为,没有变质,该溶液的溶质就是 NaOH。

晨杰同学猜想认为还可能是部分变质了,是      (写化学式)的混合溶液。

(3)〖实验探究〗

为探究该溶液的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晨然同学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      色,于是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变质。思宇同学认为晨然同学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 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与氢氧化钠溶液一样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同 样的颜色。

(4)云蔚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      产生, 反应方程式为      ,于是她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溶 液已经全部变质。
(5)章可同学认为也可能部分变质,于是他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足量的 BaCl2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有变质为 Na2CO3

Na2CO3+BaCl2=BaCO3↓+2NaCl

②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 滴加氯化铜溶液

      

溶液中含有没有变质的氢氧化钠,反应 方程式      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确实是部分变质。

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1)【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2)【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①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3)【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①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②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

                  

3、某同学向100.00g水中加入0.56g氧化钙(见下图A),并设计了后续实验方案:

(1)氧化钙的俗称是      

(2)A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室温下,将B中白色浑浊液变为C中无色澄清液的“操作I”的名称是      

(4)测得C中液体质量仍为100.00g,则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两位小数)。

(5)如操作II为通入一种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如操作II为加入少量某固体,则该固体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氧化钙             ②冰块           ③氯化钠           ④氢氧化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