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周末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9小题)
1、如图所示中是探究发电机原理的是( )
A .
B .
C .
D .




2、下列四个实验,能说明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
B .
C .
D .




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实验现象表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B . 图乙中,闭合开关,当导体ab在磁场中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时,电流表指针会偏转
C . 图丙中,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图
D . 图丁中,动圈式扬声器(喇叭)的工作原理和乙图的实验原理相同
4、如图所示,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悬挂一根铜棒,铜棒的两端a、b通过导线跟开关、电流表连接。开关闭合后( )
A . 只要铜棒ab在磁场中运动,电流表指针就会偏转
B . 只改变铜棒运动方向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改变
C . 只改变磁场方向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变
D . 同时改变磁场方向和铜棒运动方向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改变
5、第一位发现电磁感应的科学家是( )
A . 欧姆
B . 焦耳
C . 法拉第
D . 奥斯特
6、下列设备中,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工作的是( )
A . 电磁铁
B . 电铃
C . 电动机
D . 发电机
7、下列四幅图中可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是( )
A .
B .
C .
D .




8、下列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能说明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
B .
C .
D .




9、下列科学家与其研究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
A . 托里拆利——最早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B . 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 . 法拉第——最早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D . 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
10、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四幅实验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实验说明电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B . 乙实验说明利用磁场可以产生电流
C . 根据图丙的实验原理,制成了电动机
D . 丁实验说明同名 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
11、关于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表述错误的是( )
A . 该装置可用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B .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 . 该装置可用来研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D . 该装置揭示的原理可应用于电动机
12、下列器件工作时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A .
奥斯特实验
B .
电铃
C .
扬声器
D .
发电机




13、下列物理学家和他的主要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
A . 牛顿——电流的热效应
B .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C . 奥斯特——测出大气压的值
D . 伽利略——牛顿第一定律
1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开关后,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A . 导体棒AB静止在磁场中
B . 导体棒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C . 导体棒AB沿磁场方向运动
D . 只要让磁体运动,就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15、电磁感应现象是物理学史上重大的发现之一,发现这一现象的物理学家是( )
A . 牛顿
B . 法拉第
C . 欧姆
D . 焦耳
16、如图所示,下列装置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的是( )
A .
奥斯特实验
B .
发电机模型
C .
电动机模型
D .
喇叭工作模型




17、下列设备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
A . 动圈式话筒
B . 电风扇
C . 电磁起重机
D . 电铃
18、如图是实验室用的手摇发电机,使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可以看到发光二极管发光。下列选项与其工作原理相似的是( )
A .
电磁继电器
B .
电磁铁
C .
电风扇
D .
动圈式话筒




19、如图所示,四幅图能说明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
B .
C .
D .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如图是“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装置,用棉线将一段导体AB悬挂起来,放置于蹄形磁体的磁场中,再用导线把导体AB和灵敏电流计连接起来,组成了闭合电路。
(1)该实验中,灵敏电流计的作用是、。
(2)确认灵敏电流计能正常工作后,某同学发现,无论导体AB在磁场中怎样运动,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均不见发生偏转。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3)在教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完善后,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序号 | 磁体(磁极)放置方式 | 导体AB运动情况 | 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 |
1 | 上N下S | 静止 | 不偏转 |
2 | 竖直向上运动 | 不偏转 | |
3 | 竖直向下运动 | 不偏转 | |
4 | 上N下S | 向左运动 | 向右偏转 |
5 | 向右运动 | 向左偏转 | |
6 | 上S下N | 向左运动 | 向左偏转 |
7 | 向右运动 | 向右偏转 |
(4)比较第4、5(或6、7)次实验可以得出。。
(5)在此实验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是。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