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 . 《韩非子》 B . 《孙子兵法》 C . 《道德经》 D . 《论语》
2、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大运河 D . 长城
3、易中天说:“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B . 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C . 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D .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4、下列著名的旅游景点,与佛教息息相关的是(  )

①秦兵马俑 ②白马寺 ③武当山 ④云冈石窟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5、小文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两个关键信息,那么出现的搜索结果涉及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 齐桓公、管仲 B . 陈胜、吴广 C . 刘邦、项羽 D . 秦孝公、商鞅
6、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    )

A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B . 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C . 八王之乱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D . 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7、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


A . A        B . B        C . C         D . D
8、“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9、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妈妈问健健:“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先后顺序是?”其正确的回答是(    )
A .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 B . 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 C . 甲骨文、篆书、金文、隶书 D .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10、“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    )
A . 西汉 B . 东周 C . 东汉 D . 西周
11、公元前210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是(    )
A . B . C . D .
12、元谋人、北京人等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重要证据是(   )
A . 学者推断 B . 神话传说 C . 化石 D . 史料记载
13、下列属于河姆渡人生活要素的是(   )

①半地穴式房子

②猪纹陶钵

③鱼纹彩陶盆

④干栏式房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14、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   )
A . 炎帝和黄帝 B . 黄帝和蚩尤 C . 炎帝和蚩尤 D .
15、下列历史事件,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应是(   )

①启继位称王  ②国人暴动  ③武王伐纣  ④盘庚迁殷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②③④
16、以下是四位同学设计的春秋战国时期四个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一个是(   )
A . 《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B . 《问鼎中原的楚庄王》 C . 《一鸣惊人的晋文公》 D .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17、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历史短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时,为扮演孟子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应是(   )
A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 天法道,道法自然
18、李华同学在图书馆翻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书是(   )

目录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

卷六十三老  子韩非列传第三

……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A . 《论语》 B . 《左传》 C . 《资治通鉴》 D . 《史记》
19、下列语句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关的是(   )
A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 B . 天下苦秦久矣 C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

图片_x0020_100009

A . 秦 汉 B . 西汉 东汉 C . 汉 三国 D . 西晋 东晋
2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各项历史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 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 . 外戚与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C . 汉初的休养生息——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 D . 文景之治——是西汉经济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22、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措施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
A . 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 . 平定七国之乱,保持国家稳定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势力
23、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 毕昇 B . 李冰 C . 蔡伦 D . 祖冲之
24、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 .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C . 民族交往与民族汇聚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5、战国时期留存至今的楚大鼎是安徽博物馆的八大镇馆之宝之首,它可能出土于下图中何处?(   )

图片_x0020_100011

A . B . C . D .

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

1、北朝学者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A . 正确 B . 错误
2、东汉末年名医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称为“医圣”。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从此,今西藏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4、“书圣”顾恺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三、综合题(共3小题)

1、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下图)

图片_x0020_100012

材料三 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后来对中央政权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在政治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还有什么创新之举?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13

图1《丝绸之路》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14

图2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A、B两地当时的名称。

A:;B: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外贸易还有哪一条重要通道?哪一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材料二反应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哪一原因?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4)据材料一、二,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历史上进行过多次的改革和变法。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安庆十六中七(2)班同学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和改革”史学探究活动,请你来参与。

(图说改革)

图一    图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和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观点相同?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探究改革)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

(1)图一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改革,该改革的两个主要人物A、B分别是谁?

(2)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是因为哪项措施的实施?
(3)结合材料二,请你归纳图二的这场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4)试分析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5)(感知改革)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