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分层练习:2 原始的农耕生活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
A . 吃上用陶器盛着的煮熟的猪肉 B . 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 . 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 . 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 饲养水平的提高 C . 建房技术的进步 D . 生产工具的改进
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石器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4、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

A .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 . 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 C . 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 .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5、中国地区的人类,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发展了农业也发展了定居的聚落,且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下列关于北方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
A . 掌握了打井技术 B . 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C . 懂得使用天然漆 D . 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
6、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7、下列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河姆渡遗址 D . 半坡人遗址
8、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 . 元谋人直立行走用火 B . 北京人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C .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D . 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9、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半坡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居民

A . ②③①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②③④① D . ④①②③
10、运用比较的方法,能更清晰地了解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进步。下列有关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比较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们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 B . 他们都同处于新石器时代 C . 他们都已经学会了饲养牲畜 D . 他们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1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下列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 . B . C . D .
12、绘制思维导图是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以下是关于“原始农耕时代”的思维导图,图中“?”应该是(    )

①北京人    ②半坡人    ③元谋人    ④河姆渡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13、下列懂得使用天然漆的是 (   )
A . 半坡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人 D . 北京人
14、同学收集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材料,可以采纳的文献有石锤尖状器刮削器(   )

①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②最早的象牙雕刻

③使用天然漆

④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15、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 . 河姆渡遗址 B . 半坡遗址 C . 元谋人遗址 D . 良渚遗址
16、对远古遗址的考古是我们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位于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河姆渡人遗址 D . 半坡人遗址
17、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 . 自然环境的优劣 B . 原始农业的发展 C . 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D . 氏族公社的形成
18、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右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9、中国是农业大国,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原始居民 D . 河姆渡原始居民
20、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特点不包括(    )
A . 使用磨制石器 B . 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C . 饲养家畜 D . 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读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的应该是图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应该是图中的房屋。
(2)根据图一、二两图,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居民已经过着的生活。
(3)主要种植水稻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4)主要种植栗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5)用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打猎捕鱼的是居住图_中的房屋居民。
(6)制作的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7)已经种植蔬菜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8)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三、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材料二是小明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文物,请你从这些文物推断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聚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哪些因素?(至少两项)
2、观察如图图片,回答问题。
(1)居住在图一所示类型房屋的是哪一原始居民?这一原始居民生活在什么地方?
(2)居住在图二所示类型的房屋中的是哪一原始居民?这一原始居民生活在什么地方?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个地方的居民使用什么工具?导致图一、图二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件多枚铜链,……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归纳出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思考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分层练习:2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