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1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5小题)

1、扎根兰考,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躬尽,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 . 雷锋 B . 焦裕禄 C . 王进喜 D . 邓稼先
2、结合下表,为解决重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址和发电量的实行(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 . 三大改造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    )
A . 邱少云 B . 雷锋 C . 王进喜 D . 邓稼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出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 “大跃进”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5、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 .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D .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6、“王老吉药”在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称“王老吉联合制药厂”;1968年,又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这里的“广州中药九厂”是(  )
A . 资本主义企业 B . 公私共有企业 C . 社会主义企业 D . 中外合资企业
7、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奉。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8、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   )

A . 1911-1918年 B . 1949-1956年 C . 1958-1965年 D . 1978-1985年
9、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作为奋斗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基本实现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0、2021年5月的一天,长沙许多花店纷纷挂出“免费提供菊花”的小脾子,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民众自发吊唁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念他让我们吃饱了饭。民众吊嘻的是(     )
A . 魏源 B . 黄兴 C . 雷锋 D . 袁隆平
11、如图中,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

A . 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B . 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 . 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2、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4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 . 重工业 B . 轻工业 C . 纺织业 D . 畜牧业
14、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 .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 .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 .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 . 产品分配方式变化
15、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 .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16、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这是因为(   )
A . 土地改革的推行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7、如图呈现的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哪些行业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 (   )

A . 国防建设领域下 B . 农业和商业领域 C . 工业和交通领域 D . 教育和医药领域
18、通过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化工、电力等部门。苏联的这些经济成就属于(  )
A . 农业 B . 商业 C . 重工业 D . 轻工业
19、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 . 新中国成立 B . 三大改造 C . 工业化建设 D . 抗美援朝
20、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下图中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21、在建设的那些日子里,他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他用自己的身体做搅拌机,并成功制服了油田井喷。房东心疼地说:“你可真是个铁人啊!”文中的“他”是(   )
A . 焦裕禄 B . 雷锋 C . 王进喜 D . 黄继光
22、下图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图。据此可知(   )

A . 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 . 英美经济持续衰落 C . 中国经济出现冒进 D . 三国均完成工业化
23、下图老广告可证明(   )

A .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B . 抗美援朝运动开展 C . 改革开放政策推行 D . 三大改造实行过程
24、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时间轴就是依据时间顺序把多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历史知识时序化、系统化。下图时间轴中的①②③应该是(   )

A . ①1840年;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开国大典 B . ①1919年;②奴隶社会;③抗美援朝 C . ①1840年;②封建社会;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 ①1919年;②资本主义社会;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5、与“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赎买政策”等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大跃进”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共10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元年至三年(627~629年),饥、蝗、水灾连续不断,唐太宗迁关中灾民至其他诸州就食。唐高宗时,灾害时有发生,除多次令灾民迁移它地外,也曾转运河东、山东、江南、淮南米粟至关中救饥。

——摘编自高建国、夏明方、么振华《中国灾害志》

材料二: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

一一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纪实(部分)

时间

概况

结果

1949

—1978年

①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建立农村

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

1978

—2012年

①完成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

②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

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纪要》等,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行动。

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

2012

—2021年

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整编自国新办《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救荒赈灾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前期巴地(今重庆)在救急赈饥方面的贡献,并分析巴地能做出贡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的本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进程的特点及成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10.7 % ,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 % ,重工业、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4%、12.9 % ,轻工业和重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1.97 。

材料二:1980年,国务院决定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等六个方面的优先。当年,我国轻工业总产值比1979 年增长18.4%。 1980年、1981年和1998年,我国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9%、51.5%和 49.3 % ,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 53.1%、48.5%和 50.7%。

——均摘自萧国亮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特点产生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积极发展轻工业说明了什么?
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红船启航】材料一: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团结御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家作主】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辉煌成就】材料四: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年份

贫困人口规模(亿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7.7039

171

2017

0.3046

25974

2020

0.0551

3218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举一例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哪次会议确立的?
(4)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填写正确的内容。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是: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5、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五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同心《思想之光照亮脱贫征途》2021-02--2819:30:25求是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实现的时间和标志。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感悟。
6、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无畏彻底的革命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越过不断变化的“急流险滩”时,“惊涛骇浪”也跟着一波接着一波,一个获得独立解放的新生政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恢复国民经济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践难题。

﹣﹣摘编自赵明豪《从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

材料四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呢?邓小平鲜明指出:“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就是在“继续发展”中,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共产党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摘编自沈传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中任选两个“走向”,指出我们党工作重心、革命中心的转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破解“重大实践难题”在经济方面进行的成功探索。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列举三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
7、著名的学者张维为认为: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使西方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以下材料均摘编自其文章《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国家”,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就等于“现代国家”。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民族国家”亦随之兴起。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说是法国。

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欧洲列强,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作为传统国家的中国。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材料三  中国既是古老文明,也建成了现代国家,两有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所以我用的是“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合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这种“文明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还是自成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哪一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列举两例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源简表

时间

党员数量

来源

1928年6月(中共“六大”时)

4万多人

农民占76.6%,士兵占0.8%,知识分子占6.9%,其他成分占4.8%,工人只占10.9%。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

3万人左右

农民约占80%

1940年底

80多万人

新党员中的90%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

1945年4月(中共“七大”时)

121.7万人

注:抗日战争爆发后,关于历年党员数量及成分,具体可考的资料很少

1949年

448.8万人

工人11.2万,占2.5%;农民267.6万,占59.6%;军人107.6万,占24%;职员49.8万,占11.1%;学生3.6万,占0.8%;其他9.0万,占2%。

——以上数据来自梁丽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源变动分析》

材料二  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三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来源并分析这种来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建立和经济建设中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农民与‘中国梦’”谈谈你 认识。
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结束后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周恩来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和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新中国提出了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制度?据材料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两大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分别是什么?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的。
10、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党的历史,学习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追求真理】

材料一:1928年3月20日,衡阳籍中国共产告当员夏明翰在武汉英勇就义,临刑前吟出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开拓创新】

材料二:广阔的农村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海弱环节。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革命力量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长期的战争中还渐削弱敌人,争取革命的全面胜利。

——摘自华东师大出版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国历史(试用本)》

材料三: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使一小块或若干小从化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艰苦奋斗】

材料四: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莱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萧华将军《长征组歌》

【热爱人民】

材料五: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渐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训令。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学史力行】

材料六: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他以身作则,亲自常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洪救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读材料一,《就义诗》体现了夏明翰烈士怎样的精神内涵?
(2)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泰为化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独特道路“井冈山道路”。根据材料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革命重心为什么要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中会面临哪些艰难困苦?
(4)【爱国主义】
入当面临外族的人侵和军事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反击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请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重大战役一例。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请写出这次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5)读材料五,想一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与纪律八项注意”有何关系?
(6)阅读材料六焦裕禄的故事,我们可以学习他哪些优秀品质?你将怎样努力?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1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