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4 世界近代、现代史(世界大战后)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真题演练(共10小题)
1、参加二战的美国适龄青年,多数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期,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该时期美国发生了( )
A . 南北战争
B . 独立战争
C . 柏林危机
D . 经济大危机
2、在这次会议中,“苏、美、英三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此次会议是( )
A . 雅尔塔会议
B . 波茨坦会议
C . 万隆会议
D . 华盛顿会议
3、冷战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对峙与竞争的状态。这种状态开始的标志是( )
A . 华约的建立
B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 德国的分裂
D .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4、下表反映出,一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出现了明显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一战交战国军需品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时间 | 1914年9月 | 1917年 | ||
交战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生铁 | 16 | 25 | 50 | 15 |
钢 | 16 | 25 | 58 | 16 |
煤 | 346 | 355 | 851 | 340 |
A .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B . 美国加入战争
C . 俄国退出战争
D . 德国战败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二月革命
C . 十月革命
D . 五四运动
6、20世纪前期,国际社会签订了一个重要条约来调和法德矛盾,以确保地区和平。但20年后世界大战再次爆发,证明其最终失效。这一条约是( )
A . 《凡尔赛条约》
B . 《九国公约》
C . 《开罗宣言》
D . 《联合国家宣言》
7、1921年苏维埃政府将原定征收的年度粮食税额下调至2.4亿普特(重量单位),受到农民热烈欢迎。这主要是因为( )
A . 《和平法令》的颁布
B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8、1929年10月开始,美国股市在一个月内持续滑坡,约300亿美元市值蒸发殆尽,大批银行倒闭,公司破产,商品价格暴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 一战的爆发
B . 冷战的开始
C . 经济大危机
D . 罗斯福新政
9、1942年德国发动重点进攻,遭到当地军民顽强抵抗,城内外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处处皆为战场,结果德军损失惨重。次年2月,德国投降。此役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如图所示,该战役发生的地点位于(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10、1970年尼克松总统提出家庭援助计划,对贫困家庭提供援助,这有利于推动( )
A .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 . 日本经济的崛起
D .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二、模拟专练(共30小题)
1、有人说:”对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其中的“阳光灿烂”与下列政策相关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工业化政策
2、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美国政府颁布了( )
A . 《权利法案》
B . 美国1787年宪法
C . 《民法典》
D . 《国家工业复兴法》
3、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目前,这个“经济共同体”已经发展成为( )
A . 世界贸易组织
B . 欧洲联盟
C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华沙条约组织
4、1991年12月底,随着苏联解体,“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八一九”事件爆发
B .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
C .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5、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其中由①②⑤所代表的国家组成了( )
A . 同盟国集团
B . 协约国集团
C . 轴心国集团
D . 反法西斯同盟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 )
①新经济时代 ②迅速繁荣时期 ③持续调整时期 ④危机和滞胀时期
A . ④①②③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②④③①
7、1951—1973年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除自身因素外,还得益于( )
A . 美国的大力扶持
B . 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
C . 欧盟提供的广阔市场
D .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8、《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C . 以行政手段来管理商业
D .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9、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宣言》签署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 . 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
B . 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C . 决定了苏联对日作战
D . 加剧了法西斯国家间的矛盾
10、2020年1月31日23点,英国正式脱欧。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欧共体)47年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英国“脱欧”的行为说明了( )
A . 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 欧盟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C . 国际贸易壁垒持续增加
D . 英国重新取得世界主导地位
11、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170多个国家、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表达慰问与支持。迄今中国已向80多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非盟提供援助,同各国分享防疫方案和治疗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高频热词。材料最能说明( )
A . “疫”情发展迅速,影响范围广
B . 世卫组织积极推进抗“疫”斗争
C . 国际社会医药物资器械极端缺乏
D . 国际社会合作抗“疫”成主旋律
12、“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罗斯福( )
A . 整顿金融体系
B . 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C . 调整农业政策
D . 推行“以工代赈”
13、从“萨拉热窝事件”、“德军闪击波兰”、“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三个关键词,你推测论文题目最有可能是( )
A . 《论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
B . 《突发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C . 《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行研究》
D . 《暴力冲突是人类交往的主要形式》
14、依据下图的信息判断,该地图的标题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
B .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
C .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示意图
D .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示意图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
B . 印度民族大起义
C .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唤起了各国人民群众的觉醒,推动了各国革命运动的迅速高涨。下列史实不属于这一“革命运动”的是( )
A . 俄国十月革命
B . 中国的五四运动
C .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7、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运用。”这里的“新运用”是指( )
A .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B . 将资本家的工厂收归国有
C .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8、下面《深圳商报》报道的重大事件( )
A . 标志着我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
B . 有利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
C . 推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 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19、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提到:“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当时苏联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实施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五年计划
D . 农业集体化
20、一般来说,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较为直接作为研究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以下各项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相关的第一手史料是( )
①《波茨坦公告》原件
②《凡尔赛条约》原件
③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④“密苏里号”上日本投降仪式的照片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1、伯纳德•戴迪在诗中写道:“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纳米比亚赢得独立
B . 古巴人民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C .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D .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22、深圳某中学新学期升级了校内硬件设施,当老师或学生踏进教室门,空调、LED屏幕、投影仪会自动开启……这一切的便利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
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便捷
②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3、“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解带来了一种新的整合,在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带动下,国家的界限被突破,全世界的人通过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复杂网络联系在一起。”材料评述的趋势是( )
A . 政治多极化
B . 经济全球化
C . 区域集团化
D . 经济一体化
24、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使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政策是( )
A . 和平法令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
D . 勃列日涅夫新政策
25、对下表的统计数字的分析,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两次世界大战( )

A . 都是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发生
B . 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C . 对世界格局改变产生了影响
D . 交战的双方都具有非正义性
26、英国学者梅森在《冷战》一书中认为,由于美、苏两国的实力均衡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因此冷战时期可以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能支持梅森这一定义的典型事例是( )
A .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 . 朝鲜战争爆发
C . 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
D . 古巴导弹危机
27、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再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当今世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 .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经济实力的增长
C . 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
D . 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区联结成为了一个整体
28、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同盟国。战争期间,协约国慷慨地提出将部分侵占的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这说明( )
A . 同盟国内部的矛盾尖锐
B . 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C . 意大利参战意图不明确
D . 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
29、1938 年 9 月 30 日发表的《英德宣言》称:“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从而对欧洲的和平做出贡献。”这里的 “协定”指( )
A . 《凡尔赛条约》
B . 《九国公约》
C . 《慕尼黑协定》
D . 《雅尔塔协定》
30、世界银行 2011 年 5 月 17 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 2025 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这表明( )
A .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C . 美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
D .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