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4小题)

1、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A .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 . 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 . 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 . 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2、下图书法作品的原创者是(   )

A . 王羲之 B . 顾恺之 C . 颜真卿 D . 欧阳询
3、下列考古成就中,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A . 宁乡四羊方尊 B . 长沙走马楼吴简 C . 里耶秦简 D . 随县编钟
4、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 . 冯太后 B . 汉武帝 C . 光武帝 D . 孝文帝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 . 吴国 B . 西晋 C . 东晋 D . 南朝
6、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 . 牧野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7、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8、“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 . 霍去病 B . 诸葛亮 C . 周瑜 D . 司马炎
9、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 《齐民要术》 B . 《农政全书》 C . 《本草纲目》 D . 《天工开物》
10、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 .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1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 .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2、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A . 战争 B . 隔离 C . 分裂 D . 交融
13、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 . 书法艺术成熟 B . 北方民族交融 C . 江南经济开发 D . 南北政权对峙
14、《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 . 平城文化落后 B . 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 .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 .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15、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 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
A .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6、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 . 民族矛盾尖锐 B . 民族交融加强 C . 民族杂居相处 D . 中外交流频繁
17、分析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D . 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
18、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
A . 商品买卖发达 B . 文化交融密切 C . 人员往来频繁 D . 丧葬文化相同
19、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 牧野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赤壁之战
20、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 . 发明改进工具 B . 改良作物品种 C . 顺应天时地利 D . 加工农副产品
21、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 家族族谱的记载 C .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 安阳的悠久历史
22、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事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 . 刘徽 B . 宋应星 C . 贾思勰 D . 祖冲之
23、2021年4月,绵阳博物馆举办“敦煌莫高窟壁画展”,其中不少佛像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与传统中国讲究主产的面风有很大差异。这种画风最可能出自(   )
A . 古埃及文明 B . 巴比伦文明 C . 古印度文明 D . 阿拉伯文明
24、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 .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九、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材料二: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 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3、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右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

——曾勋、马成《农学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2)据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据材料四,指出明代江南地区水稻耕作技术提高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