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暑期作业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它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该王朝的最初和最后位皇帝分别是(    )
A . 汉高祖 汉武帝 B . 汉武帝 光武帝 C . 光武帝 汉献帝 D . 汉高祖 汉献帝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胡床、椅子、方凳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
A . 南北实现统一 B . 君主专制加强 C . 民族间的交融 D . 经济快速发展
3、学习历史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图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    )
A . 秦朝 B . 西汉时期 C . 三国时期 D . 西晋时期
5、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 . 改穿汉服 B . 改说汉语 C . 改姓汉姓 D . 改变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6、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    )
A . 赤壁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 D .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7、某些成语典故是历史事件的生动写照。“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反映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8、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此材料反映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 统治者重视农业 C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 .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10、历史上的中国,各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族迁徙、人口的移动是经常发生的事。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这一时期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辽宋夏金元时期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2、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 源于自然灾害 B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阻碍民族交融 D .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3、“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    )
A . 少数民族内迁 B . 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
14、“以六觚(角)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
A . 华佗 B . 祖冲之 C . 毕昇 D . 徐光启
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 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 . 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 .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 . 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它是三国之一,它的创立者被称作刘皇叔,它的都城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该政权及其建立者分别是(    )
A . 吴、孙权 B . 蜀、刘备 C . 魏、曹操 D . 魏、曹丕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饼深受南北方人们喜爱,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吃胡饼”,晋朝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吃胡饼”。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 商业贸易发展 B . 江南经济开发 C . 民族交融加强 D . 对外交流频繁
18、1964年,为了纪念祖冲之对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以下有关祖冲之的内容符合史实的是(    )
A .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B . 与其子合著《齐民要术》,此书后来传入日本、朝鲜,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C . 他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D . 他所推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差较大
19、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 . 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 C .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 .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20、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 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B . 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 . 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 D . 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

二、问答题(共2小题)

1、连线题:根据所学知识,把相应信息用直线连接起来。

图片_x0020_100001

2、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请回答:

(1)我们尊崇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哪两位?秦朝与汉朝都与北方哪一民族发生过激烈冲突?
(2)据史料记载,我们现在的椅子、方凳等坐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传入内地的,据此说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有什么意义?
(3)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并在439年统一北方,请问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什么?此后孝文帝进行了一场改革,请问这场改革对该政权有何积极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1、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舟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汉文帝曾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农桑。

——《汉书》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措施?材料中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暑期作业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