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第三中学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图示法可以使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形象。下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 )
A . 甲骨文
B . 小篆
C . 拉丁文
D . 楔形文字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以下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3、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这段材料描述的史实是( )
A . 文景之治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西汉建立
D . 秦统一中国
4、公元前10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A . 五铢钱
B . 圆形方孔秦半两钱
C . 交子
D . 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俗称“袁大头”)
5、学习历史,要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最准确的的描述是( )
A . 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 )
A . 少数民族内迁
B . 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
7、“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你”的精准评价是( )
A .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 . 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 . 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 . 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8、《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将“西夏古都、回乡风情、塞上江南”作为宁夏的基本旅游形象,提出“融汇西夏文化、展现西夏魅力”的主体定位。下列已被开发的宁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于宋代的是( )
A . 贺兰山岩画
B . 西夏王陵
C . 须弥山石窟
D . 水洞沟遗址
9、阅读柱状图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下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
A . 明朝大量种植美洲引进的高产农作物
B . 明代工程长城最终完工
C . 清朝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 清朝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10、2020年,在全球疫情蔓延失控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因错失防控良机,导致疫情扩散,却上演甩锅中国,要让中国付出“新庚子赔款”的闹剧。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强迫签订的赔款数目最庞大的被称为“庚子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11、1900年春,义和团在直隶等地烧教堂、毁铁路、烧车站和拔电线杆。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行为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 . 兴建的铁路等先进事物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C . 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 . 义和团代表着广大穷人的根本利益
1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规定颠覆了( )
A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 “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13、《华盛顿的起床号》一书中记载,1860年林肯的就职演说中20次使用“联邦”一词,却从未说过“国”这个词;1861年林肯在国会咨文中22次提到“联邦”,3次提到“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联邦”,却5次提到“国”。使用“联邦”与“国”频次的变化,表明林肯认识到( )
A . 争取民族独立的迫切性
B . 把“联邦”变为“国”才能当好总统
C . 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 . 把“联邦”变为“国”才能解放黑人奴隶
14、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 古代亚非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B .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 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15、某同学为复习“步入近代”专题,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①和②处应该填写的是( )
A . 资产阶级思想资本主义制度
B . 资产阶级思想封建制度
C . 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制度
D . 文艺复兴封建制度
二、综合题(共2小题)
1、材料一: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备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张继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研究》
(1)材料一中西方近代“精神层面”变革的核心思潮是什么?“制度方面”最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是哪个国家?
(2)材料中提到中国近代化运动,走过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自强”指的是哪一事件?“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西方近代化的历程有何不同?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一:下面四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读材料一,任选一幅图,说出图片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并分析这次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名言的作者和材料一中的哪一幅图有关联?有何关联?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图二中的人物就是反抗列强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代表。请写出英雄名字。并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些英雄前辈身上学习和继承哪些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