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中复习专题:0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共15小题)
1、根据“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这些信息,你会联想到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 )
A . 犬戎
B . 匈奴
C . 契丹
D . 党项
2、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其建立者是( )
A . 松赞干布
B . 耶律阿保机
C . 元昊
D . 完颜阿骨打
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 . 契丹族
B . 女真族
C . 汉族
D . 匈奴族
4、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领路人,10世纪初,契丹族的领路人是( )
A . 赵匡胤
B . 元昊
C . 耶律阿保机
D . 赵普
5、如图中是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立西夏政权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


A . 契丹族
B . 匈奴族
C . 鲜卑族
D . 党项族
6、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上京遗址刻着一首诗:“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 )
A . 汉族
B . 靺鞫族
C . 契丹族
D . 朝鲜族
7、云南某古堡山寨里矗立着一座蒋氏宗祠祠堂,门前有副对联写道:“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那里家家户户的祖宗牌位上都写着他们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这说明该古堡山寨中的“蒋”姓村民都是 族的后裔( )
A . 党项
B . 蒙古
C . 契丹
D . 女真
8、“他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创制文字……”根据描述,你能判断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吗?( )
A . 耶律阿保机
B . 完颜阿骨打
C . 忽必烈
D . 元昊
9、如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两国的文字都是汉族人创制的
B . 两国在创制文字过程中吸收了汉字的某些特点
C . 少数民族文化已经超越了汉族文化
D . 两国的文字与汉字没有任何关系
10、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赵匡胤
C . 元昊
D . 耶律德光
11、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领路人,10世纪初,契丹族的领路人是 ( )
A . 赵匡胤
B . 元昊
C . 耶律阿保机
D . 赵普
1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所描述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 阿保机
B . 阿骨打
C . 元昊
D . 赵匡胤
13、观察“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契丹、西夏都与北宋订立了和约
B . 契丹、西夏是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C . 契丹、西夏都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D . 契丹、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14、他是党项族的英堆、贺兰山上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 . 松赞干布
B . 元昊
C . 耶律阿保机
D . 尺带珠丹
15、公元11世纪中期,西夏政权建立。建立该政权的民族是( )
A . 契丹族
B . 汉族
C . 党项族
D . 吐蕃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共17小题)
1、“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融合加强
B .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 岳家军的抵抗
2、“澶渊之盟”后,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反映的是( )北宋与哪一民族政权的关系?
A . 蒙古
B . 金
C . 辽
D . 西夏
3、电视剧《杨家将》故事讲述了“澶渊之盟”订立前,我国哪 两个政权之间的争战( )
A . 北宋与辽
B . 北宋与金
C . 南宋与西夏
D . 南宋与金
4、有关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下列关于澶渊之盟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北宋兵败求和
B . 北宋屈辱议和
C . 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D . 有利于宋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5、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 白发年迈的老人 )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
A . 北宋的实力遭到削弱
B . 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 . 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 . 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6、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7、中华民族搁置争议,着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为宋、辽两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发展机会,使得人民得以休息养生,安度和平岁月的历史事件是( )
A . 澶渊之盟
B . 割让燕云十六州
C . 宋太祖北伐契丹
D . 宋太宗北伐辽国
8、苏辙在《栾城集》中写到: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 北方生产技术落后
D . 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9、望京位于东直门外15华里,其名称自于辽代。澶渊之盟后,辽在幽州(今北京)东北设望京馆,作为南北往来的使臣宿息饯饮之所。关于澶州之战的叙述,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 . 澶州之战发生在宋真宗时期
B .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
C . 以宋军大败而告终
D . 议和后宋给辽岁币
10、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 .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 .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
B .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 . 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12、下图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冬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述《千秋是非话寇准》的画面。下列哪一事件与寇准有关 ( )
A . 杯酒释兵权
B . 建立契丹国
C . 劝皇帝亲征
D . 占领幽云十六州
13、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
A . 绍兴和议
B . 雁门关协议
C . 宋辽协议
D . 澶渊之盟
14、签订“澶渊之盟”的是( )
A . 北宋与辽
B . 南宋与辽
C . 辽与西夏
D . 南宋与金
15、一场盟约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宋辽军事冲突,为两国带来了之后120年的和平。这场盟约是( )
A . 宋夏合议
B . 澶渊之盟
C . 海上之盟
D . 宋金合议
16、 之后,辽宋之间很长时间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宋代的商贸活动 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作。
17、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 .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 .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 . 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共7小题)
1、下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A . 契丹族
B . 匈奴族
C . 鲜卑族
D . 党项族
2、宋真宗时,北宋与西夏签订了“澶渊之盟”。
错误:改正:
3、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
A . 农牧文化的交融
B . 民族政权的并立
C .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 对外交往的频繁
4、下列关于北宋与西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北宋攻打西夏屡屡获胜
B . 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
C . 西夏给宋缴纳岁币
D . 议和后宋夏不发展边界贸易
5、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下图中的哪一处?( )
A . A
B . B
C . C
D . D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③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7、北宋和西夏达成和议,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 . 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B . 促进了北宋和西夏的和平交往
C . 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D . 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