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中复习专题: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安史之乱(共11小题)

1、如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 914 909

52 919 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 933 174

16 990 386

A . 外戚宦官专权 B . 军阀割据纷争 C . 安史之乱 D . 外族入侵
2、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 . 安史之乱 B . 黄巢起义 C . 五代十国 D . 黄袍加身
3、司马光对开元末年唐玄宗的评述:“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这一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 .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B . 开元盛世的景象 C . 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D . 藩镇割据的危害
4、“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此诗句中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宦官专权 D . 农民起义
5、以下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

起止时间

755年至763年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恩明等

结  果

唐朝获胜,地方剂据局面开始形成

影  响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 . 安史之乱 B . 陈桥兵变 C . 唐朝灭亡 D . 北宋建立
6、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 开元盛世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鉴真东渡
7、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
A . 755 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 B . 安史叛军逼近长安 C .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 . 安史叛军于763年被平定
8、下列各项,哪一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
A . 农民负担过重 B . 皇帝荒废朝政 C . 节度使实力膨胀 D . 杨贵妃得宠
9、“有弟皆分数,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 . 秦朝暴政 B . 赤壁之战 C . 贞观之治 D . 安史之乱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该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酌历史时代,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  )
A . 安史之乱的破败景象 B . 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C . 藩镇之间的连年战争 D .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
A . 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 . 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 .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 . 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共12小题)

1、数据记忆法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是依据此方法制作的年代尺。据图所示,唐朝灭亡对应的时间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2、从下表可获得的结论是(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粱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①五个政权先后出现

②五个政权的开嗣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这一时期政局相对稳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
3、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 . 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C . 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D . 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4、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
A . 安禄山 B . 史思明 C . 郭子仪 D . 黄巢
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下图人物青年时代壮志凌云的一首诗,他是(   )

A . 安禄山 B . 史思明 C . 黄巢 D . 朱温
6、灭亡唐朝的人物是(   )
A . 黄巢 B . 朱温 C . 安禄山 D . 赵匡胤
7、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 . 安史之乱的爆发 B .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C . 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D . 五代十国的出现
8、“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 藩镇割据 B . 宦官专权 C . 黄巢起义 D . 安史之乱
9、唐朝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
A .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B . 项羽刘邦起义 C . 太平天国起义 D . 黄巢起义
10、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关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
A . 张角 B . 黄巢 C . 安禄山 D . 史思明
11、公元878年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但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材料讲述的是黄巢起义的(   )
A . 目的 B . 原因 C . 过程 D . 影响
12、下列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的是( )
A . 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 . 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 .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 . 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共11小题)

1、宋太祖曾这样形容某一历史时期,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下列有关这一时期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它是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B . 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 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D . 南方各国相对安定,统治者注意保境安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 .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D .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宦官专权 D . 唐末农民战争
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 . 春秋战国 B . 魏晋南北朝 C . 五代十国 D . 辽宋夏金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4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
A . 春秋战国 B . 三国鼎立 C . 南北朝 D . 五代十国
6、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迭的五个政权,它们统治的地区是 ( )
A . 东北地区 B . 江南地区 C . 黄河流域 D . 长江流域
7、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五代指北方黄河流域并存的五个政权 B . 十国中的十个政权全部都在南方 C .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 . 是宋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下对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 .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B .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C . 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 .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9、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 唐末农民战争 B . 朋党之争 C . 宦官专权 D . 藩镇割据
10、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判断:
改正:

11、唐朝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判断:
改正: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专题: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