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 明清时期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6小题)
1、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这一做法的终极目的是( )
A . 适应军务需要
B . 保证决策机密
C . 提高办事效率
D . 强化君主专制
2、故宫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它见证了明清两朝政治风云的变幻。图1中a、b两线所示距离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保密等级的提升
B . 行政效率的提高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大臣权力的增大
3、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 )
A . 昆剧
B . 徽剧
C . 川剧
D . 京剧
4、清朝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朝( )
A . 文化专制加强
B . 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C . 科举制的创立
D . 儒家学说地位提高
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
A . 国家完全不具备远洋航行的经验和技术
B . 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C . 统治者惧怕沿海反清势力与国外势力勾结,危及清朝统治
D . 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对外交流
6、归纳整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边内容是一位同学整理的笔记片段,该片段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 外来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抗争
7、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 . 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秦汉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韩老师为学生上网课准备的专题复习资源包中有以下材料,该专题复习的是( )
资源 | 名称 |
地图 | 清朝疆域图(1820年) |
视频 | 影视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东归英雄传》 |
图片 | 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金奔巴瓶、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
A . 华夏与戎、狄等族的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鲜卑与汉、羌等族的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9、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特许设立了一个对外贸易机构,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并管理外国商人。这一机构是( )
A . 宣政院
B . 内阁
C . 广州十三行
D . 军机处
10、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属于明朝医学著作的是( )
A . 《伤寒杂病论》
B . 《齐民要术》
C . 《农政全书》
D . 《本草纲目》
11、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 .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 . 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 .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12、清朝时形成的一个新剧种,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国粹”之一。它是( )
A . 元曲
B . 徽剧
C . 昆曲
D . 京剧
13、清朝雍正年间设立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特殊机构是( )
A . 大都督府
B . 锦衣卫
C . 东厂
D . 军机处
14、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篡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 . 君主专制加强
B . 科举制度完善
C . 儒家地位提升
D . 图书出版发达
15、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赔款大量增加
B . 大片领士丧失
C . 农业全面意退
D . 经济结构变动
16、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 )
A . 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
B . 撰写《伤寒杂病论》
C . 编写《千金方》
D . 编写《本草纲目》
17、“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这段文字评价的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
A . 文天祥
B . 郑和
C . 戚继光
D . 郑成功
18、观察下边的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9、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轮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对外开放
C . 闭关锁国
D . 重文轻武
20、某校准备编写《中华英豪﹣﹣爱国人物传记》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 铁血丹心御外侮 ﹣﹣古代篇 第一节 戚继光抗击倭寇 第二节 ▲ 第三节 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 …… | 第二章 战火硝烟忆英烈 ﹣﹣近代篇 第一节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二节 邓世昌捐躯黄海 第三节 左权血洒抗日战场 …… | 第三章 建设家园话豪杰 ﹣﹣现代篇 第一节“最可爱的人”黄继光 第二节“铁人”王进喜 第三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
A . 鉴真东渡日本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郑和七下西洋
D . 铁木真统一蒙古
21、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和巩固西北边疆的举措中,与乾隆皇帝相关的是( )
A . 册封达赖和班禅
B . 平定噶尔丹叛乱
C . 设置驻藏大臣
D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2、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大的商帮。有“无缴不成镇”的说法。这现象反映了(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商品经济发展
C . 手工业技术进步
D . 自然经济的瓦解
23、国绕社会治理问题,古代帝王在制度上不断推陈出新。观察下表,空格处最恰当的是( )
皇帝 | 汉武帝刘彻 | 隋炀帝杨广 | 元世祖忽必烈 | |
措施 | 推恩令 | 科举制 | 行省制 | 废丞相 |
A . 明太祖朱元璋
B . 康熙帝玄烨
C . 雍正帝胤禛
D . 乾隆帝弘历
2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了( )
A . 宣政院
B . 澎湖巡检司
C . 台湾府
D . 驻藏大臣
25、“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书画家的总称。其中工于书法(自称“六分半书”)且擅长画竹(代表作有《竹石图)》的书画家是( )
A . 张若虚
B . 郑板桥
C . 阮元
D . 汪曾祺
26、17世纪中期的一份文献如此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与文献中的“来索”“归我”相关的事件是( )
A .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 清朝设置台湾府
C . 戚继光抗倭
D . 岳飞抗金
27、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训”,要求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控制思想
B . 发展经济
C . 强化皇权
D . 巩固边疆
28、明代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这部巨著是( )
A . 《农政全书》
B . 《本草纲目》
C . 《天工开物》
D . 《四库全书》
29、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 . 农业的发展
B . 手工业的进步
C . 商业的繁荣
D . 文化的兴盛
30、孔庙大成殿供奉有儒家十二位代表人物,其中只有朱子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朱子是南宋人,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以他的《四书集注》为答题标准。“朱子”是( )
A . 朱温
B . 朱熹
C . 朱棣
D . 朱耷
31、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成“忧”字更合适。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是通过( )
A . 丞相
B . 六部
C . 监察机构
D . 大都督府
32、清军攻下台湾后,主帅施琅认为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根据施琅的分析,设置台湾府有助于( )
A . 稳定西北边疆
B . 巩固东南海防
C . 实行对外扩张
D . 赶走荷兰殖民者
3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 . 隋文帝杨坚
B . 唐太宗李世民
C . 宋太祖赵国胤
D . 明太祖朱元璋
34、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 )
A . 郑成功
B . 郑和
C . 戚继光
D . 忽必烈
35、“(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 . 君臣关系融治
B . 反对铺张浪费
C . 君主专制加强
D . 饮酒之风盛行
36、下面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 )
A . 民族自治
B . 对外贸易
C . 边疆治理
D .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