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5 隋唐时期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8小题)
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蔡伦
D . 毕昇
2、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鉴真
D . 郑和
3、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年号纪年法”的是( )
选项 | 时间 | 事件 |
A | 公元前221年 | 秦朝建立 |
B | 贞观十九年 | 玄奘结束西行回到长安 |
C | 庚子年 |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D | 民国十五年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A . A
B . B
C . C
D . D
4、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运河中心在长安
B . 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 . 是隋文帝的政绩
D . 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5、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八王之乱
B . 七国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陈桥兵变
6、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 . 隋文帝时期
B . 隋炀帝时期
C . 唐太宗时期
D . 武则天时期
7、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下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
A . 边疆巩固
B . 国力强盛
C . 兼容并包
D . 重文轻武
8、读图1,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唐朝
D . 明朝
9、唐玄宗在位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10、“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
A . 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 . 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 . 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11、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有一个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是隋炀帝时修建的( )
A . 长城
B . 都江堰
C . 大运河
D . 故宫
12、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13、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14、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流(1iu)。”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 . 贞观之治
B . 大运河开通
C . 安史之乱
D . 隋朝的统一
15、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 . 皇帝安于享乐
B . 奢靡之风盛行
C . 文化兼容并包
D . 尚武风气流行
16、以下是中国古代某制度的演变示意图。该制度是( )
A . 九品中正制
B . 科举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内阁制
17、下图出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印证了唐朝耕作工具的改进。这一工具是( )
A . 翻车
B . 筒车
C . 曲辕犁
D . 秧马
18、网上恶搞“杜甫很忙”,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亵读,是缺乏信仰,精神空虚的反映。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则是以诗词形式弘扬文化自信。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19、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
A . 秦始皇统治时期
B . 汉武帝统治时期
C . 隋文帝统治时期
D . 隋炀帝统治时期
20、宋代赞宁说:“山川异城,风月同天”。下列体现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是( )
A . 张等通西域
B . 甘英出使大秦
C . 鉴真东渡
D . 玄装西行
21、“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22、导致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 . 黄巾起义
B . 八王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黄巢起义
23、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A . 郡县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科举制
24、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606—1905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科举制( )
A . 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
B . 在历史上曾经推广到世界各国
C .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
D . 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特殊人才
2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费干
C .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 .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26、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开通于(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东汉
D . 隋朝
27、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他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28、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
B .
C .
D .




29、一场持续八年的大规模动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大规模动乱”是指( )
A . 七国之乱
B . 安史之乱
C . 噶尔丹叛乱
D . 大、小和卓叛乱
30、公元589年,经过短暂的较量后,南方的陈朝被北方的政权征服,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这次统一全国的是( )
A . 北朝
B . 北周
C . 隋朝
D . 唐朝
31、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
A . 涿郡、江都
B . 洛阳、余杭
C . 洛阳、江都
D . 涿郡、余杭
32、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明朝
D . 清朝
33、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光武中兴
34、下列人物中,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是( )
A . 松赞干布
B . 文成公主
C . 鉴真
D . 玄奘
35、灭掉陈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局面”的统治者是( )
A . 北魏孝文帝
B . 隋文帝
C . 唐太宗
D . 唐玄宗
36、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3可以用来研究( )
图3长安城平面图
A . 江南地区开发过程
B . 北朝民族交融状况
C .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D . 唐朝社会繁盛景象
37、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具有“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的特点。这里的“他”是唐朝的( )
A . 李白
B . 白居易
C . 杜甫
D . 鉴真
38、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
A . 政局相对稳定
B . 自然条件优越
C . 经济实力较强
D . 对外交往密切
二、问答题(共1小题)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经济局面?他推行的革新措施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材料分析题(共1小题)
1、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进士题名碎和《袁崇焕年谱》
材料三: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关系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衰督师(袁崇焕)其人也
——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3年)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