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20 三国鼎立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1、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 .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 . 曹丕定都洛阳 C . 刘备在成都称帝 D . 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2、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 赤壁之战爆发的时间是公元208年 B . 赤壁之战是曹军与孙刘联军的对抗 C . 赤壁之战结果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D .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
A . 以少胜多 B . 以众胜寡 C . 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D . 战术上采用火攻的方式取得成功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    )
A . 夷洲 B . 流求 C . 琉球 D . 小琉球
5、赤壁之战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
A . 北方军队不习水战 B . 北方军队以寡敌众 C . 北方军队流行疾疫 D . 南方军队战术得当
6、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

A .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 . 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 .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 . 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7、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指(   )
A . 长平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8、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9、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 . 公元前3世纪 B . 公元3世纪 C . 公元前2世纪 D . 公元2世纪
10、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其中,曹操争霸北方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
A . 周瑜 B . 孙权 C . 刘备 D . 袁绍
1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 . 大力兴修水利 B . 发展海外贸易 C . 造船业发达 D . 开发西南地区
12、三国鼎立局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如果按照“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 . 魏→蜀→吴 B . 蜀→魏→吴 C . 吴→蜀→魏 D . 蜀→吴→魏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是(  )
A . 刘备 B . 关羽 C . 张飞 D . 诸葛亮
1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贤纳士  ③曹操联合孙权  ④实行屯田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15、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 B . C . D .
16、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 . 是东汉末年历史的倒退 C .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 .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17、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A .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 . 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 .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 .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1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 .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 .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 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二、判断题(共4小题)

1、三国时期蜀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

A . 正确 B . 错误
2、  220年,曹操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魏。(  )

A . 正确 B . 错误
3、史实:“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推论:这首诗歌描述的是赤壁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A . 正确 B . 错误
4、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A . 正确 B . 错误

三、填空题(共4小题)

1、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改国号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      为国号;222年,孙权称王,国号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背景:      末期,      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      的措施,组织农业生产。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      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概况:200年,双方在      进行决战,曹操偷袭袁军的屯粮,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      打下基础。

3、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4、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名称:

A.国名: B.建立者: C.国名:

四、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

1、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几个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用图示给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2)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3)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见解。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3)材料一中的“周郎”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4)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3、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豪杰并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

材料四:东汉——三国时期——西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填写下表。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A

      

220年

      

      

B

      

      

刘备

      

C

      

      

      

建业

(3)结合史实,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三国鼎立的局面?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材料一中的“天子”是谁?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2)在材料二“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3)综合上述,你能从中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20 三国鼎立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