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 . 签署了“双十协定” B . 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C . 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 . 通过了“共同纲领”
2、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 .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 .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 . 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 . 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3、

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你能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近代化的探索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 . 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4、

某同学制作了下面图示。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是(  )
A . 都建立了较强大的政权 B . 都把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了本国的封建地主阶级 C . 都有反抗外国侵略者 D . 都曾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6、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这主要是因为井冈山(  )
A .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B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 . 是北伐战争的主战场 D . 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7、小明对中国城市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列出了曾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几个城市,你能按照其先后顺序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的是(  )
A . 武汉一广州一南京一重庆 B . 南京一武汉一广州一重庆 C . 广州一武汉一南京一重庆 D . 重庆一武汉一广州一南京
8、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詹天佑一一京张铁路 B . 侯德榜一一侯氏制碱法 C . 林则徐一一《天演论》 D . 魏源一一《海国图志》
9、红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从上面歌词中可以推断出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10、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 . 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 . 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1、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下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中,哪一项直接对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
A . B . C . D .
12、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因在“这场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 . 《天津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13、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某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发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这里的“某国”指的是(   )
A . 英国 B . 德国 C . 法国 D . 俄国
14、清末有一位状元,面对民族危机,毅然弃官怀乡,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
A . 陈独秀 B . 李鸿章 C . 张謇 D . 张之洞
15、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   )
A .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6、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 《大公报》 B . 《申报》 C . 《新青年》 D . 《解放日报》
17、下列哪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
A . 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 B . 中华民国2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C . 20世纪初以后,商务印书馆出版茅盾的《子夜》 D . 1919《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8、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它的发展可以分为7个阶段。如图中出现第3阶段状况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

图片_x0020_1115804182

A . 甲午战后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C . 帝国主义忙于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19、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
A . 中共二大 B . 中共三大 C . 中共七大 D . 国民党一大
20、“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下列哪一人物不符合“抗日英雄”这一说法(   )
A . 林彪 B . 林则徐 C . 李宗仁 D . 杨靖字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抗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图片_x0020_937792851

请你写出图中A、B、C、D、E各代表的历史事件

A、B、C、D、E

三、辨析题(共4小题)

1、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A . 正确 B . 错误
2、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3、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沿海北上直趋天津,咸丰帝惊慌失措,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4、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四、综合题(共3小题)

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某校八年级(5)班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19世纪中期)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19世纪90年代)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0世纪初)

材料三 庚子(1900年)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积极的图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材料四

图一 日军炮击东北军北大营    图二   图三

图四 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投降签字仪式

(1)“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面对这一变局,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用史实说明筹划海防的效果。
(2)据材料二,指出刺激光绪帝救国的“时局”是什么?光绪帝进行了怎样的救国努力?
(3)庚子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以拳匪之乱为借口发动了哪一战争?为什么“庚子拳匪之乱”以后,人民对朝廷的态度产生变化?“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进入了什么时期?
(4)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哪一战役?图四中的签字仪式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图二、图三与图四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5)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某班开展了一次课外学史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如下资料。

(识物学史)

材料一:见下图

图片_x0020_100012

(读图学史)

材料二: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一大上海会址

七大会会场

(咏诗学史)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一运动?请你准确描述该运动的性质。
(2)请将以上四幅图片按照时间排序,并给四幅图片拟一个共同的主题。
(3)导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长征精神。
(4)(领会创新)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方式。

(5)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期间留下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3、“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宪之梦)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共和之路)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思想风暴)

材料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为实现“自强”,李鸿章等人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请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被唤醒的表现指什么?探索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中孙中山为进行“革命”起步于哪一团体的建立?“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四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
(5)(规律揭示)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