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14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时说,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文中所指的百日维新(   )

A .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 B . 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 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2、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后,中国要选择的发展道路是(  )

A . 社会主义 B . 新民主主义 C . 民族主义 D . 共产主义
3、下列选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B .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 .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 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A . 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 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 . 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 .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5、近代化的主题是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中国的这一进程起步于_______,而其“欲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 辛亥革命、没有最高统治者的一贯支持 B . 洋务运动、洋务企业仍然采用封建的管理方式 C . 戊戌变法、没有坚决反对外来侵略 D . 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6、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
A . 袁世凯复辟帝制 B . 列强的侵略与殖民统治 C . 国民政府的腐败 D . 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
7、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内容或意义搭配错误的是(    )

选项

历史事件

内容或意义

A

八七会议

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秋收起义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C

三湾改编

决定攻打敌人的中心城市

D

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A . A B . B C . C D . D
8、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 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9、下图反映的是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时的情景,下列与此条约无关的内容是(   )

A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 增开天津为商埠 C . 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D .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10、割占如图中①地区的不平等条约是(   )

图片_x0020_100002

A . 《南京条约》 B . 《瑷珲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11、2015年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被确认为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是在(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著作”包括(   )

①《天演论》  ②《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③《猛回头》  ④《变法通义》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3、“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这是孙中山缅怀刘道一的诗。刘道一得此追忆是因为(   )
A . 领导了萍浏醴起义 B .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C . 牺牲于黄花岗起义 D .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14、下列史实与下图人物有关的是(   )

①领导了五四运动

②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③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参加了中共一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 D . ①②③
15、小明从娄底出发进行了“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参观考察活动。下面是他去过的四个景点,请你按照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精神

②北京天安门——五四精神

③江西井冈山——井冈山精神

④甘肃会宁——长征精神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③④②①
16、“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名言生动准确地概括了          爆发前,广大同学当时所面临的严峻社会形势。(   )
A . 五四运动 B . 一二•九运动 C . “九一八”事变 D . “七七”事变
17、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南昌起义 C . 重庆谈判 D . 西安事变
18、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A . 百团大战最新战况 B . 日军在南京的残暴行径 C . 万家岭的捷报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进展
19、国民党顽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八一三事变 D . 皖南事变
20、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设立了如下两个纪念日。对“设立纪念日”理解正确的是(   )

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①铭记历史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以史为鉴,自立自强
②要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把抗战的正义性、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和缅怀永久性地固定下来
③告诉世界:必须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④国家足够强大后,走民族复仇之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21、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其主要领导人是(   )
A . 杨靖宇 B . 陈毅 C . 赵登禹 D . 贺龙
22、下边是一张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五人 的合影,这张照片最有可能摄于(   )

图片_x0020_1081577416

A .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时期 B . 抗日战争反攻时期 C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期 D . 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时期
23、下边是毛泽东对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

A . 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 . 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 .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 . 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24、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
A . 各省建新式学堂 B . 创办京师大学堂 C . 派遣留学生 D . 废除科举制度
25、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B . 《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帝国主义的檄文 C . 《定军山》﹣﹣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D . 《申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张作霖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
2、《资政新篇》是洪秀全为振兴太平天国而设计的向西方学习的宏伟蓝图。
3、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士地政策。
A . 正确 B . 错误

三、综合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受命于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材料三  五四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启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方向……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教训中,开始认清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开始意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摘编自田克勤、张泽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材料四  延安道路的核心是完善群众路线和在农村加强革命的民族主义,这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两大支柱。这些思想在江西时期就已先行发展(延安时期)根据他的群众路线方法,毛泽东热忱地关注农民的需要,开展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促使农民全面地参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中的“他”是谁?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五四时期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中共在1927—1934年的具体实践说明“这些思想在江西时期就已先行发展”。分析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农村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漏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  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1949年作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狮显神威……”

材料三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

图片_x0020_100009

(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有何历史意义?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3)材料二描写的战役解放的是哪座著名城市?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4)请在年代尺的方框内填上相应的与毛泽东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简述毛泽东在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3、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材料二  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汪精卫等)的阴谋。在这种情形下,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就是全国人民的主张,因为现在的内战是人民所痛恶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共产党人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成果。
(2)材料中毛泽东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发表上述议论的?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凝聚力”分别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国共两党的合作在近代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你认为在和平年代,两党的合作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