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
A . 金榜题名 B . 连中三元 C . 名落孙山 D . 卧薪尝胆
2、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
A . 平等竞争 B . 注重实践 C . 分科考试 D . 以德取才
3、“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不能体现出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A . 汉文帝 B . 隋文帝 C . 隋炀帝 D . 汉武帝
4、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 . 隋炀帝 B . 隋文帝 C . 晋惠帝 D . 秦始皇
5、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 . 余杭 B . 长安 C . 涿郡 D . 江都
6、考古学家发现,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段材料意在说明隋朝(      )
A . 政治清明 B . 民族融合 C . 经济发展 D . 国富民强
7、小李家住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地点,那么他是(    )
A .   长安人 B . 洛阳人 C . 余杭人 D . 涿郡人
8、隋朝后期,如果有一批牡丹从洛阳沿河运往余杭,需要依次经过(    )
A . 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 . 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C . 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D .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9、学习历史要正确认识史实和结论的关系,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组 别

史 实

结 论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原来的封地和势力

陈胜、吴广起义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0、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运河的开通(     )

①持否定态度    ②持肯定态度    ③评价客观公正    ④态度比较偏激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11、观察下图,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

A .   汉朝                B . 隋朝 C . 唐朝                D . 宋朝
12、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
A .  辛勤耕作 B .   参加科举考试 C .   经商致富 D .   作战立功
13、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1 000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14、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5、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B . 原始农耕时代,黄河流域的居民是半坡居民 C . 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D .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1)以上两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关?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2)材料一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了该制度对于平民百姓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制度的历史影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