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部分)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 . 炎黄战蚩尤
B . 商汤灭夏
C . 牧野之战
D . 春秋争霸
2、《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
A . 水稻
B . 小麦
C . 粟
D . 玉米
3、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制作磨制石器
B . 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
C . 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
D . 用骨针缝衣服
4、
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 . 秦、楚、齐、燕
B . 齐、楚、秦、燕
C . 燕、齐、秦、楚
D . 燕、齐、楚、秦
5、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 . 陕西蓝田
B . 北京周口店
C . 云南元谋
D . 浙江河姆渡
6、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 . 春秋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宋元时期
7、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打得大败,周桓王的手臂也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以上事件可以说明( )
A . 春秋时期分封制度开始渐趋瓦解
B . 有些强大的卿大夫自立为诸侯
C . 战国时期大国之间频繁兼并混战
D . 礼仪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8、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这说明下列哪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
A . 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 . 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 . 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 . 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 . 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10、据考证,《诗经》中有一首诗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 . 牧野之战
B . 春秋争霸
C . 楚汉之争
D . 官渡之战
11、下列古代工程的修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是( )
A . 都江堰
B . 大明宫含元殿
C . 紫禁城
D . 明长城
12、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 )
A . 黄帝陵
B . 大禹陵
C . 始皇陵
D . 中山陵
13、“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 .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 .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 .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4、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大禹建立了夏朝
B . 汤灭夏建立商朝
C . 周文王建立周朝
D . 周武王建立周朝
15、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B .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 . 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 .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二、简答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紧扣题意答题。)(共2小题)
1、下面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写出图 A 和 B 房屋样式的名称
(2)最早建造 A、B 房屋的分别是哪里的居民?
(3)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4)材料中的“轩辕”和哪个部落联合起来在哪场战争中平定了“蚩尤乱”?
(5)材料中的“轩辕”有什么重大贡献?(写一例即可)
2、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
【疆域扩大与巩固】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1)夏朝是由谁建立的?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
(2)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3)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从这两张图片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
(4)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