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07 春秋争霸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①退避三舍 ②纸上谈兵 ③卧薪尝胆 ④老马识途
①周平王 ②晋文公 ③楚庄王 ④齐桓公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注重发展经济
③任用贤臣,改革内政
④加强军队建设
⑤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二、判断题(共5小题)
三、填空题(共4小题)
四、材料分析题(共5小题)
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材料二:晋文公做了国君以后,他整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一: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他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材料二: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
材料三: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一 对于周来说,正是它所分封的诸侯国最终取代了帝国的荣耀,周的地位甚至连一个小国都不如。失去约束的诸侯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了争霸的历程,一位当时出生在山东的文人记录下了这一切,他把这本记录历史的书叫作《春秋》。
材料二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历时近300年,100多个诸侯国竞相争霸,战争不断。表面上看,诸侯国的强弱变迁,乃至霸主的兴替,全部取决于战争。但实际上,战争只是一层表象而已。
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聘(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间第十四》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园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