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 . 废除了郡县制 B . 促成了“文景之治” C .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 .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有学者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 . 削减侯国数量 B . 实行盐铁专卖 C . 铸造五铢钱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部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秦始皇、汉武帝在设置的类似功能的官职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丞相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4、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巧妙解决了诸侯王实力强大的问题。这一建议的提出者是(    )
A . 董仲舒 B . 霍去病 C . 主父偃 D . 张骞
5、秦朝统一后,铸半两铜钱,汉武帝大一统收回地方的铸币权,统一铸(    )
A . 半两铜钱 B . 开元通宝 C . 五铢铜钱 D . 永乐通宝
6、“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 . 无为而治 B . 重用外戚 C . 儒法并用 D . 以德化民
7、可从下图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儒学教育兴盛 B . 推恩令的实行 C . 丝绸之路开通 D . 汉军北击匈奴
8、《汉书》记载:“臣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反映了(    )
A . 各国变法,竞相改革 B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 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武帝雄才大略……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面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这表明汉武帝(    )
A . 攻守结合巩固了政权 B . 建立起大一统王朝 C . 为后世安康奠定基础 D . 赢得少数民族尊重
10、《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市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 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 . 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 . 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 . 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11、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 . 行推恩 B . 设刺史 C . 推察举 D . 分郡县
12、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的统一也势在必然。“思想的统一”在汉代表现为(    )
A . 焚书坑儒 B . 以法治国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大兴文字狱
13、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
A . 以农为本 B . 勤俭治国 C . 以德化民 D . 轻徭薄赋
14、允许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这一做法(   )
A . 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B . 使诸侯国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 C . 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 D .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15、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 . 行政事务 B . 监察事务 C . 军事管理 D . 财政管理
1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   )
A . 董仲舒、主父偃 B . 卫青、霍去病 C . 蒙恬、霍去病 D . 卫青、主父偃
17、西汉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是在(   )
A . 汉高祖时期 B . 汉文帝时期 C . 汉武帝时期 D . 汉景帝时期
18、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以下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赏识的是(   )
A . “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D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9、充分发挥监察机关作用,坚决惩治腐败是历史上有作为统治者的重要治国方略。西汉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此类措施是(    )
A . 设御史大夫 B . 设丞相 C . 实行推恩令 D . 设刺史制度
20、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 . 思想控制的加强 B . 法家学说的衰落 C . 儒家学说的流行 D . 中央集权的削弱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汉武帝为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统一铸造      

2、秦始皇统治时期采取了      ,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了      ,教授儒家经典。
3、秦始皇为了北御匈奴,修筑      ;汉武帝派      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4、秦朝在中央设立掌管监察事务;汉武帝建立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加强统治。
5、秦建立后在地方实行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为了加强政治上的统一,实施了      ,使诸侯国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6、统治时期西汉达到鼎盛。

三、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吴通福《国学导论》

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恩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式帝的统一恩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三:214年9月4日,纪念孔子诞辰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員大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材料一中的孔子是春秋时期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请举出战国时期该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2)材料二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做简要评价。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2、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写出秦始皇统一的货币和文字名称。
(2)除了材料一的措施外,秦始皇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了哪制度?
(3)材料二中的“汉皇帝"是指西汉哪位皇帝?材料二的内容反映了他哪项维护统一的措施?
(4)“汉皇帝”为加强思想和经济的控制,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