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    )
A . 匈奴 B . 鲜卑 C . D . 犬戎
2、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A . 结束分裂,短期统一 B . 开创被后世沿用的政治制度 C . 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D . 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3、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提倡儒学,这表明(    )

A . 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 B . 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 C . 苻坚不喜欢法家 D . 王猛是遇到了明主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建立(    )
A . 西晋 B . 魏国 C . 蜀国 D . 吴国
5、《永嘉衣冠南渡诗》:“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诗中提到了西晋永嘉五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人南迁主要是因为(    )
A . 北方战乱频繁 B .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6、晋惠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让他在历史上获得“白痴皇帝”的称号。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先后起兵争夺皇权,史称(    )
A . 七国之乱 B . 八王之乱 C . 黄巾起义 D . 南朝叛乱
7、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   )→战国→(   )→西汉→东汉→三国→(   )→东晋→(   ),括弧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A . 秦、春秋、西晋、南北朝 B . 春秋、秦、南北朝、西晋 C . 秦、春秋、南北朝、西晋 D . 春秋、秦、西晋、南北朝
8、“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 B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辽宋夏金元时期
9、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汝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从侧面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的南迁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
A .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生产 B .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 C . 加剧了南北方的社会矛盾和割据状态 D .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往
10、七年级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或政权更替示意图,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    )

A . 东汉 B . 西晋 C . 前秦 D . 北魏
11、据统计,东汉繁盛时期全国人口约6000万,而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 经济重心南移
12、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 . 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B . 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 . 注重门第,部视富贵 D . 金钱至上,不计名利
13、以下题图反映出(  )

A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4、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 . 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 .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 . 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15、爷爷给小明讲三国的故事时说:“三国尽归于司马懿。”小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三国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   )
A . 司马师 B . 司马昭 C . 司马炎 D . 司马睿
16、西晋政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内迁 B .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 C . 赋税、徭役繁重,刑法残酷 D . 灾荒连年
17、成语“乱七八糟”意为杂乱无章,难理清头绪。你一定想不到这个成语源自历史上的“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其中“八王之乱”发生在(   )
A . 西汉 B . 三国 C . 西晋 D . 东晋
18、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 . 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D . 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
1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内迁的少数民族的代表是(   )
A . 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B . 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蒙古族 C . 蒙古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D . 匈奴族、女真族、羯族、氐族、羌族
20、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各族内迁,在内迁各族中于316年灭亡西晋的是(   )
A . 鲜卑族 B . 匈奴族 C . 氐族 D . 羌族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      高潮。

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都城。

西晋      ;东晋      ;蜀国      

3、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三、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胡饼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的乳酪等在汉人中间也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也见于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

域的西瓜,葡萄,苦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

(1)依据材料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北方的农业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
(3)结合所学,说说南北方发生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杰出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追寻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融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塞外众多的游牧民族乘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南下陆续建立非汉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材料三: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材料四: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五胡”是指五个内迁的少数民族,请写出其中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西晋被它们中的哪一民族灭亡?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主要体现为哪两种趋势?
(4)材料四涉及的历史上哪一次著名的改革?材料中“魏主变北俗”采取的是什么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请说说你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有何看法?
3、西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名

户数(户)

人口(人)

兵力(人)

约103万

约443万

约60万

约28万

约94万

约10.2万

约52.3万

约230万

约23万

材料二: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比较有优势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了统一?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惠帝的执政有什么特点?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局面?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史七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