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

1、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孔子(   )

A . 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 B . 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 C . 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D . 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
2、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3、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

A . 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 . 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C . 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 . 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4、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 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 . 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 . 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5、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   )

A . 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 肯定了私学的合法性 D . 增加了学生成才的可能性
6、《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

A . 启发诱导 B . 循序渐进 C . 因材施教 D . 有教无类
7、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 老子的思想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哲学框架 B . 老子的“道”的观点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C . 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量子论有相同的科学价值 D . 老子的思想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8、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下列不符合“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

A . “圣人之治……常使人无知无欲” B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 .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9、“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句话体现了谁的思想? (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韩非子
10、《中山王方壶铭》中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圣人至,宠爱深则圣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这表明中山国的立国思想是(   )

A . 儒家思想 B . 墨家思想 C . 道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1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 . 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 . 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 .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12、“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语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 主张“尚贤”“节俭”的墨家思想 B .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3、“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以下关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B . 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C . 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 D . 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14、《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A .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 . 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 .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 .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15、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

A . 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 . 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 . 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 . 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1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 .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 .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17、孔子主张“仁”“礼”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 .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 .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18、在有关惩治腐败的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分子,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腐败分子,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与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 )

A . 儒、墨、道、法 B . 道、法、儒、墨 C . 道、墨、儒、法 D . 道、法、墨、儒
19、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 .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0、“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2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的剧烈变动 B .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2、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影响汉朝形成该刑罚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

A . 法家思想 B . 儒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道家思想
2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 他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新旧相替 B . 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C . 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稳固统治 D . 他的行为方式特立独行遭人忌恨
24、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

A .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B . 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C .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 . 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25、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

A . 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 . 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 . 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 . 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二、综合题 (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材料三

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

网民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

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对他尊敬。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无知的表现。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

(1)据材料一观点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三十而立”一般被理解成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简述孔子的人生目标和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3)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概括其对孔子的评价。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摘编自《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

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1)结合材料一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3)材料中老子、孟子都围绕哪一核心问题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系?

3、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