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  )
A .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 废除了行中书省 C . 废除了“三司” D . 废除了锦衣卫
2、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 . 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 . 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 . 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 . 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 . 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 .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 .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采取多种措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 . ②①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③②①
5、《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  )
A . 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 . 京官很悲观 C . 京官度日如年 D . 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6、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 . 六部 B . 中书省 C . 行中书省 D . 三司
7、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 改革行省制 B . 创设三省六部制 C . 废除丞相制 D . 设置军机处
8、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A . 都指挥司 B . 按察司 C . 锦衣卫 D . 东厂
9、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 . 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 . 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 .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 . 位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行省制 D . 中央集权制
12、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建文帝 D . 明英宗
13、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最能体现其高制瓷工艺的是(   )
A . 青瓷 B . 白瓷 C . 三彩 D . 青花瓷
14、明代所种植的玉米原产(   )
A . 欧洲 B . 南美洲 C . 非洲 D . 澳洲
15、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最早应在       (  )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北宋 D . 明朝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

1、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八股取士,请你说一说八股取士与唐朝科举制的不同?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2)材料三图示反映了元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名称。
(3)材料四反映的制度是在哪一朝代出现的?其目的是什么?
(4)与前三则材料相比,材料四中的中央机构有何变化?
(5)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