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共8小题)

1、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一是创办于广州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 . 图二是在南京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 . 图三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D . 图四人物主持修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京张铁路
2、2018年是北京大学创立120周年,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建立于(    )
A . 洋务运动期间 B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 戊戌变法期间 D . 五四运动时期
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知道“史实”与“观点”的联系和区别。下列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①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期间。
②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下来。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停办。
③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和速成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④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4、“诏令改变了隋唐以来的千年大法,奠定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基础,对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这段材料盛赞的是( )
A .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B . 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C . 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 D . 新式学堂的创办
5、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是由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该机构是(  )
A . 黄山书社 B . 商务印书馆 C . 新华印刷厂 D . 安徽出版社
6、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 .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 . 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 .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商务印书馆 C . 《民报》报社 D . 《申报》报社
8、报刊是利用纸张传播文字资料的一种工具,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 《大公报》 B . 《申报》 C . 《解放日报》 D . 《新闻报》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共8小题)

1、《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要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成为不朽民族战歌。今天我们中学生仍然高唱这首战歌有利于(   )

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②唤起我们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③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④我们认识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2、东北沦亡后,当地的平民,警察和东北军部分官兵组成的义勇军、救国军、自卫队等抗日武装对敌苦战十四年,聂耳曾谱写一曲,由田汉作词,歌颂这些爱国的英雄儿女,此曲随电影《风云儿女》响彻大江南北,其歌名是(  )

A .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B . 《义勇军进行曲》 C . 《家在东北》 D . 《屯儿》 
3、下列对画家徐悲鸿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绘画艺术上学贯中西,有独到成就 B . 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 C . 他以寓言故事为题材的《奔马图》,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打败日寇的信念 D . 他将举办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给祖国,资助抗战
4、一个外国记者听了一部音乐作品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拥有黄河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你认为这是外国记者听了哪部音乐作品后发出的感慨(    )
A . 《义勇军进行曲》 B . 《黄河大合唱》 C . 《白毛女》 D . 《毕业歌》
5、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魏源──《海国图志》 B . 詹天佑──京张铁路 C . 鲁迅──《狂人日记》 D . 聂耳──《黄河大合唱》
6、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表中,其作者是(    )
A . 田汉 B . 冼星海 C . 聂耳 D . 徐悲鸿
7、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
A . 鲁迅——《狂人日记》 B . 茅盾——《子夜》 C .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 . 齐白石——《愚公移山》
8、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 . 《歌女红牡丹》 B . 《一江春水向东流》 C . 《定军山》 D . 《渔光曲》

三、材料探究(共2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郭沫若在阐述他写《屈原》的意图时说:“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请回答:

(1)郭沫若创作《屈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郭沫若所说的“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的事件是什么?
(3)在当时,历史剧《屈原》创作有何现实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前进!前进!前进!进!”

回答:

(1)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名称叫什么?
(2)举例说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3)“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请举出音乐界发出“吼声”的两位音乐家。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