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淝水之战(共5小题)

1、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反映了公元383年苻坚以80万大军企图统一江南,却以失败告终的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
A . 前秦和东晋 B . 前秦和西晋 C . 北齐与东晋 D . 北周与西晋
2、公元383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
A . 赤壁之战 B . 淝水之战 C . 长平之战 D . 官渡之战
3、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它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次战役是指(  )
A . 牧野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巨鹿之战
4、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呢(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城濮之战
5、下列成语出自淝水之战的有(    )

①破釜沉舟

②三顾茅庐

③纸上谈兵

④草木皆兵

⑤风声鹤唳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④⑤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共5小题)

1、“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 . 严禁贪污 B . 颁布均田令 C . 迁都洛阳 D . 实行汉化政策
2、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统一黄河流域 B . 开发江南经济 C . 笼络守旧势力 D . 学习先进文化
3、“(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 周平王迁都洛邑 B . 商鞅变法 C . 张骞通西域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 . 女真族 B . 鲜卑族 C . 党项族 D . 契丹族
5、“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孝文帝改革 C . 回族的形成 D . 唐蕃“和同为一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共5小题)

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融合 B . 在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2、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我们用下面哪一个词来概括最为合适(    )
A . 开放发展 B . 分裂对峙 C . 民族交融 D . 交往统一
3、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    )
A . 西晋后期 B . 三国时期 C . 东晋时期 D . 南北朝时期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有(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各民族错居杂处

③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④民族隔阂、民族偏见趋于消解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5、下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面,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主题(    )

A . 秦汉时期北方的城市生活 B . 明清时期北方的服饰演变 C . 宋元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D .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

四、材料探究(共3小题)

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1)“魏主”是谁?发生于何时?
(2)魏主的这个诏令改革还有哪些方面?
(3)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