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共3小题)

1、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的输入            ②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                    ④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3、2019年2月28日,美方第三次向中国返还流失文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返还。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外交斡旋、司法合作、友好协商等方式,促成40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下图中文物的遗失和哪一事件有关(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火烧圆明园(共5小题)

1、它曾有“万园之园”的美称。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它成为了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号。这里的“它”是(    )
A . 云冈石窟 B . 莫高窟 C . 故宫 D . 圆明园
2、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 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 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 . 获得大量赔款
3、2018年4月11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一件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青铜虎蓥”(见图)进行拍卖,并将当年参与“火烧圆明园”、劫走该文物的一名海军上校的家信公之于众。历史上参与“火烧圆明园”的国家是(    )

A . 英法美俄联军 B . 八国联军 C . 英法联军 D . 美俄联军
4、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 . 关天培战死炮台 B .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 林则徐禁烟 D .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5、图片是历史的浓缩,它见证和诉说着历史。下图中的“废墟”是西方列强在哪次侵华战争后造成的?(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共5小题)

1、“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2、马克思曾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
A . 获得赔款2100万元 B . 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 C . 开放五处口岸通商 D . 允许在通商口岸修建工厂
3、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土地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
A . 俄国 B . 法国 C . 英国 D . 德国
4、1841年,林则徐曾断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能印证这一断言的是(   )
A . 攫取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特权 B . 逼迫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C . 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D . 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5、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该条约是中俄(   )
A . 《瑷珲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改订条约》 D . 《勘分西北界约记》

四、材料探究(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联军的暴行,他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材料二: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三:残垣断壁

(1)材料一中的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两个强盗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2)材料一中所描述的强盗的暴行是什么事情?
(3)材料二中说“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何而言?
(4)面对材料三这段残垣断壁你最想说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1859年夏,英国和法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大沽口……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至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的主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主要指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2)材料一所反映的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哪儿?
(3)与材料二中的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4)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