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0小题)

1、“由平城迂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 . 齐国管仲改革 B . 秦国商鞅变法 C . 楚国吴起改革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2、“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 管仲 B . 商鞅 C . 秦孝公 D . 北魏孝文帝
3、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应天 D . 燕京
4、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陛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帝”的改革措施是( )
A . 用汉姓 B . 穿汉服 C . 说汉话 D . 与汉族通婚
5、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应天 D . 燕京
6、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 .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 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 . 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7、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文景之治 D . 光武中兴
8、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
A . 盘庚迁都 B . 明成祖迁都 C . 周平王迁都 D . 孝文帝迁都
9、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    )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颁布均田令

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④颁布“推恩令”     ⑤迁都洛阳

A . ①②③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⑤
10、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平城 D . 北京
11、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
A . 齐恒公 B . 秦始皇 C . 汉武帝 D . 孝文帝
12、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
A . 都孝顺长辈 B . 都坚持自己鲜卑族身份 C . 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 都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
13、“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 .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 .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 . 抵御了外来侵略 D .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14、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 . 推动经济发展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实现南北统一
15、完成下图迁都壮举的是(    )

A . 秦始皇 B . 孝文帝 C . 唐玄宗 D . 明太祖
16、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

A . 推动经济发展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实现南北统一
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18、“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 . 齐国管仲改革 B . 秦国商鞅变法 C . 楚国吴起改革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19、独孤焘是北魏贵族。以下有关他的言行记录可能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后的是(  )

①他上朝时必须穿宽大袖子的汉服

②在一切公私事务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

③与孝文帝一起翻阅品读汉族史书典籍

④他的儿子娶了汉族世家大族之女为妻

A . ①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
2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 . 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 . 改穿汉服 C . 统一度量衡 D . 统一货币
2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 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C .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 .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2、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魏主决定(    )
A . 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B . 迁都洛阳 C . 采取措施统一中原 D .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    )
A . 鲜卑语 B . 汉语 C . 氐族语 D . 羌族语
24、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
A .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 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 .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 .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25、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人口大量南迁 C . 江南的开发 D . 孝文帝改革
26、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
A . 孝文帝 B . 司马懿 C . 司马炎 D . 诸葛亮
27、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
A . 商鞅变法 B . 管仲改革 C . 孝文帝改革 D . 王安石变法
28、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

A . 商鞅 B . 秦始皇 C . 汉武帝 D . 孝文帝
29、和下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 C . 迁都洛阳 D . 淝水之战
30、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 . 周平王迁都洛邑 B . 商鞅变法 C . 张骞通西域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我曾读过商君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的书,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很相似。但最终他还是落了个谋反的恶名被处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诏不得以鲜卑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两则材料分别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两次改革?
(2)写出和材料二有关的改革的具体措施。
(3)请分析和材料二有关的这次的改革的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

(1)材料中的“帝”指谁?他属于哪一个政权?
(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内容?
(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反映出哪一少数民族的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反映出哪一改革措施?在其改革的措施中,最能接受汉族文化的是哪一措施?
(3)据材料一、二,说说此次改革的影响。
4、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兰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