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2小题)

1、工具的改进,可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A . 战国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西周时期 D . 两汉时期
2、《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推举制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3、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相同点是(    )
A . 提倡勤俭治国 B . 重视“以德化民” C .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 . 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 . 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 .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 C .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 . 打通丝绸之路
5、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A .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 . 匈奴、鲜卑、羯、氐、羌 C . 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 . 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6、东晋始于元帝,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其中“元帝”是(    )
A . 司马衷 B . 司马懿 C . 司马炎 D . 司马睿
7、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①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②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③清政府在该地区实施“改土归流”

④清朝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北击匈奴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9、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

A . 《齐民要术》 B . 《天工开物》 C . 《本草纲目》 D . 《资治通鉴》
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B . 东汉医学家华佗被尊称为“医圣” C .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D . 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11、“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中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分封制
1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 繁荣开放的社会 D .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1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小篆 D . 隶书
14、“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这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珠算口诀。相传我国发明算盘是在哪个时代(    )
A . 尧帝 B . 舜帝 C . D . 黄帝
15、小瑜在一篇论文中罗列了如下关键词:“穆罕默德,乔达摩·悉达多,孔子”,他论文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 伟大的思想家 B . 人类的艺术宝库 C . 战争——人类梦魇 D .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16、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夏朝实行的王位世袭制 B .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 .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D . 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17、“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下列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②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有利于汉朝对世界的政治影响

④是连接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8、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西周分封制 B . 春秋诸侯争霸 C . 战国诸侯争霸 D . 三国鼎立
19、某同学在预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A . B . C . D .
20、暑假时,七年级某同学去参观元谋人生活遗址,请问他要去哪个省?(    )
A . 广东省 B . 湖北省 C . 云南省 D . 湖南省
21、“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它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22、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哪一朝代的建立(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二、材料分析题(共5小题)

1、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追寻历史的足迹”,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史料追寻历史史实】

任务二:【图片解读历史现象】

任务三:【材料硏读历史人物】

材料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裂),掀翻一个世界。

——(明)李贽

材料二:“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

(1)根据下面“史料1”示例,结合图一、二中史料3、4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史料1
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
推论: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史料3
发现:                              
推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2中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和使用火的遗迹,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意义。
(3)通过以上内容,写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途径。
(4)图一和图四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5)对比图二、三形势图,指出从图二到图三发生的变化。
(6)概括从图一到图四历史发展的趋势。
(7)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如图。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这一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4、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商鞅变法中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确立封建经济制度的关键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魏主”是谁,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往何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回答任意两点)
(4)请分别写出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重大作用。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