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230年,卫温亲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 . 海南岛 B . 台湾 C . 日本 D . 菲律宾
2、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统帅

周瑜VS曹操

兵力

约5万VS20余万

结果

曹操兵败北撤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涿鹿之战 D . 牧野之战
3、如下图(三国鼎立)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

A . 长安 B . 建业 C . 成都 D . 洛阳
4、“官渡之战,兵少粮薄的____兼听广纳,握发吐哺;而兵多粮厚又占据有利地形的____却不纳忠言,拒谏饰非。”文中①②处的两个军阀分别是(    )
A . 刘备和孙权 B . 袁术和袁绍 C . 董卓和孙权 D . 曹操和袁绍
5、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全盘粉碎了曹操南下进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意图。以下对这次战役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 B . 曹操骄傲自大 C . 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 D .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6、《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7、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    )
A .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B . 大力兴修水利 C . 发展造船业,促进海外贸易 D . 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⑤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 .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10、《谈邵阳古城的________传说》中写道:邵阳境内有诸葛亮出师时的祭旗坡、关羽差人建造的鼓楼亭、张飞卸甲插矛之处的卸甲坊等遗迹与传说。据此判断该文章标题中的空格处应填写(    )
A . 战国 B . 三国 C . 唐朝 D . 宋朝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发生在哪一年?
(2)词中的“三国”中有曹操吗?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3、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举出曹操为实现雄心壮志进行的著名战役。

以少胜多:      

以多败少:      

(3)他进行的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