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检测试卷(1)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5小题)
①小芳按照约定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②小亮对好友承诺考试时给他传递答案
③小林在成长档案中如实填写自我评定 ④某企业撤回质量不合格产品重新包装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程度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③文明有礼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
④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①我国已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②诚信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
③企业应坚持依法诚信经营
④诚信是我国一项民法原则
①购买商品、等候服务时依次排队②文明就餐,使用公勺、公筷分餐
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按秩序上下④劳动者依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①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促进学生自律
②划定了中小学生行使自由权利的边界
③目的就是为了杜绝中小学生违反校纪
④说明规则不符合个人要求时可以修改
①表明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将从重处罚
②能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发挥法律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③可以杜绝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④为惩治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①网络言论自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 ②诉讼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常用手段
③法律和道德是网络世界中自由的边界 ④孙某及其公司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①和同学们一起坐公交车出行,主动给老人让座
②一个人逛操场拾到一个钱包,主动上交给学校
③周末一个人在家,在完成作业后主动预习复习
④考试时,遵守考试规则,做到不抄袭、不偷看
①“诚信奶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二字的真谛
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具备
③讲诚信代价太大,对于高龄老人来说不必如此较真
④“诚信奶奶”直面挫折,勇于担当的精神令人钦佩
①该母亲的言行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②农民工小伙的行为表明文明礼貌也要视情况而定,对人不能太热情
③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需要换位思考,学会尊重他人
④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平等意识
①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 ②能够平等待人
③学会礼貌待人 ④懂得关爱弱势的人
行为 | 点评 |
参加“百万市民讲礼仪”活动 | ①个人的文明有礼决定国家形象 |
参加学农社会实践活动 | ②培养亲社会行为 |
担任社区禁毒教育公益活动宣讲负 | ③服务社会,担当责任 |
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 | ④公民享有荣誉权 |
①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同龄人,因缺乏法律知识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上网是这些同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③我们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④要做到知法懂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守法自觉性
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②树立法律信仰,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③崇尚自由,以我为中心
④只把法律当维权的工具
①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②违法、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自觉遵守法纪,注意防微杜渐
①青少年要认真学法,增强法治观念,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②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③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④预防犯罪,我管好我自己就好了
①道德 ②纪律 ③法律 ④规章
①王某的法治意识淡薄,未依法办事
②王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
③王某被行政拘留违背了自由平等原则
④王某未能遵守宪法和法律,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
请你填写结构图中相应序号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① ② ③ ④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对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
材料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该法第七十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小倩是个手机控,她觉得法律这样规定是对未成年人学生使用手机自由的限制,并不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材料二:针对社会上少数人恶搞英烈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十一)将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
新中国的成立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尊重英雄烈士。“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为此,在2021年清明节期间,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为烈士寻亲”活动。
为衢州保卫战中牺牲的邵阳籍烈士宋汉武寻亲,引起衢州和邵阳两市各界人士广泛关注。2021年4月4日、英烈后裔从衢州取回一抔牺牲地的黄土,安放在邵东县宋汉武烈士纪念墓前,让烈士魂归故里
近年来,网络直播打赏乱象频发,对未成年人造成诸多不良影响,这一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问题一部分网络直播平台责任意识缺失,虽然上线了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但大多形同虚设;有的为了年利,甚至向未成年人提供含有暴力,色情、低俗内容的动漫产品,引诱其打赏。
问题二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监管缺位,多因忙于生计而疏于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问题三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健全,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盲目攀比,极易被诱骗打赏。
法律链接 第七十条 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依然屡禁不止。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议论纷纷。
观点1:带手机进校园是件小事儿,不必小题大做。
观点.2:带手机进校因不对,但大家都在带,我也就跟着带。
观点3:老师管得紧就不带,老师管得松就可以带。
《今日说法》栏目报道,某校15岁中学生林某,结识几个游手好闲的“朋友”后,变得无心学习,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逃学旷课,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后因盗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至此林某仍不思悔改。又因拦路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