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春的证明》同步试卷(第2课时 青春有格)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19年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央视网推出重磅微视频《闪亮的名字》。视频中,有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战英雄左权,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钱学森、王进喜,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英雄南仁东、王继才,还有今年4月1日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壮烈牺牲的30位救火英雄。追忆这些“闪亮的名字”旨在(    )

①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创新进取

②激励牺牲自己,争做时代先锋

③传承英烈精神,立志振兴中华

④追思缅怀英锥,凝聚前行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社会是多面的,既有阳光、真情和善良,也有阴霾、欺骗和丑恶。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是非站善恶,抵制不良诱惑。下列初中生行为正确的是(    )
A . 小娟利用星期天帮父母做家务 B . 小莉沉迷于武侠小说,不能自拔 C . 小明和网友聊天,一晚上不睡觉 D .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小王考试作弊
3、在校园生活中,不少同学参加过入队和入团宣誓仪式。参加此类宣誓仪式(    )

①能够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捷径

③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

④是改变不良习惯的前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4、观察下边漫画:有一只老鼠跑进了米缸,饱餐一顿而不愿离去;又吃了几天,本可以就此罢休,跳出米缸,但它舍不得白花花的美食,一直吃下去,直至米缸吃空,胀得不能动弹,再也跳不出去了,结果自取灭亡。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

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②没有人能控制得住美食的诱惑

③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冲动

④会用法律就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③
5、“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下列古语与这一思想相一致的是(    )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是(    )
A . 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 . 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 . 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7、“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要求我们做到(   )

①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②知廉耻,懂荣辱

③有所为,有所不为                 ④歧视、侮辱他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8、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自尊自爱的表现(   )

①与人相处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②自以为比别人高大,目中无人

③在学习生活中,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赞扬

④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不仅注意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在言行上约束自己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9、高雅情趣,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生活品位,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以下不属于高雅情趣的是(   )
A . 旅游 B . 吸烟 C . 唱歌 D . 种花
10、2019年5月9日,海口一起掌掴公交司机事件的当事人被判刑,引起社会关注。这事件启示我们(   )

①行为与后果常常紧密相连

②良好的动机必然导致良好的结果

③恶意的行为必然导致违法犯罪

④要增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11、下列不能够体现“止于至善”思想的是(   )
A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B .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下列行为属于“慎独”的是(    )

①一位男生躲在校园的角落里吸烟

②一位女生在独处的场合将果皮扔进垃圾箱

③自习课上,同学们安静地学习

④个别同学非得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完成作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3、“世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才是最美的服装。”这句话说明(    )
A . 注重外表的人都能够知耻 B . 知廉耻、懂荣辱能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C . 尊重他人才能使人优雅 D . 知耻与注重外表是对立的
14、下列关于“止于至善”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B .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C . “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D . “止于至善”只要求“独善其身”,不要求”兼济天下”
15、对下边漫画《年关》中领导干部的评价,恰当的是(    )

A . 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 B . 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我 C . 止于至善,检视自身的不足 D . 敢于说“不”,具有批判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春有格)“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行己有耻)孔子说:“行己有耻。”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材料三 (止于至善)清明节前夕,火炬区少工委组织区内一批优秀少先队员,前往“横门保卫战”珊洲纪念广场进行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少先队员们聆听了先烈们的革命故事,并在广场的纪念石前敬献鲜花,认真学习先烈们顽强拼搏、不惧艰险的奋斗精神。

(1)结合材料一,请说说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格”?
(2)结合材料二,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3)缅怀先烈,学习先烈的先进精神,是我们追求“至善”的一种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达到“至善”。
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他们虽然生活轨迹各不相同,却用善行义举标注着共同的精神坐标和人生高度,温暖了人心,感动了社会。七年(3)班想举办一次班集体活动来共同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知廉耻,懂荣辱,有“止于至善”的追求,不断完善自我。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完成各项探究任务。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青少年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知廉耻,懂荣辱?
(2)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如何有“止于至善”的追求,不断完善自我?
3、材料一:孔子说:“行己有耻。”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材料三: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1)说一说“行己有耻。”意思是什么?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应该怎样去做?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榜样具有怎样的力量?
(3)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春的证明》同步试卷(第2课时 青春有格)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