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下图是该地一种典型的民居,可以看出该民居特别注重( )
①防寒保暖性②通风散热性③防潮防湿性④防沙防风性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便利的交通 ②平坦的地势 ③高山、荒漠 ④气候湿热 ⑤水源充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⑤
D . ③④⑤
3、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对待历史悠久的胡同,正确的做法是( )
A . 全部拆除
B . 原封不动保留
C . 根据建设需要拆除
D . 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
4、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4幅图,反映我国南方地区建筑风格的是( )
A .
B .
C .
D .




5、斯里兰卡是南亚的岛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国土面积为6561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30%.塔里木盆地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面积为530000平方千米.读斯里兰卡(图1)和我国塔里木盆地(图2)地理简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图1中斯里兰卡的城市与图2中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分布的共同特征是( ) (1)
A . 都沿海分布
B . 都沿山麓分布
C . 都靠近河流分布
D . 都分布在平原上
(2)图1中斯里兰卡的河流与图2中塔里木盆地的河流相比,斯里兰卡的河流( ) (2)
A . 水流急,水能丰富
B . 含沙量更大
C . 流量普遍较小
D . 流程普遍较长
6、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
A . 因纽特人一冰屋
B . 黄土高原一窑洞
C . 东南亚地区一平顶屋
D . 蒙古地区一蒙古包
7、一般来说,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 )
A .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B . 气候寒冷地区
C . 雨林地区
D . 高山高原地区
8、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
A . 西双版纳
B . 内蒙古高原
C . 黄土高原
D . 华北平原
9、下图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局部),反映了当时苏州(今江苏苏州)“商贾辐辏[fú còu],百货骈阗[pián tián](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1)
A . 乡村,这里有河流
B .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 . 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 . 城市,这里的房屋数量较多
(2)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2)
A . 水运发达
B . 地势崎岖
C . 水流湍急
D . 全年少雨
10、如图为我国西藏自治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数值为各区域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西藏自治区人口数量最少的区域是( ) (1)
A . 山南地区
B . 日喀则地区
C . 阿里地区
D . 那曲地区
(2)西藏自治区城镇集中分布在( ) (2)
A . 绿洲
B . 山麓地带
C . 河谷地带
D . 河口三角洲
(3)影响西藏自治区人口与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3)
A . 气温
B . 降水
C . 光照
D . 交通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读材料,回答问题: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
探究内容:不同地区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探究方法:阅读图片资料,联系各地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
探究结论:
(1)A图是北极地区 人居住的 ,反映了当地气候 。
(2)图B所示的建筑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 .
(3)试分析C图(云南傣族竹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4)由此可见,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 。
2、读某地城市演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2)A图主要从事 (农业/非农业)活动,由A演变到C,该地人口不断 。
(3)在城镇扩展成城市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试从规模、景观方面分析)
(4)该地能不断演变成城市,其有利条件是 (试从自然条件分析)(2分)
(5)城市在演变过程中将出现哪些问题? (任写三种)
3、读图回答。
(1)甲图所示为聚落,乙图所示为聚落。
(2)根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至少答两点理由)。
(4)A,B,C三地的海拔都在米以下,①、②、③、④所示的地形部位中代表山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