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生物中考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植物的光合作用(2)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1、为探究绿萝的生理活动,选取生长状况相近的花斑叶绿萝多株,均分为两组,分别置于密闭玻璃箱内进行水培,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

实验组

条件

二氧化碳的变化量

放置于黑暗处12小时

Q1

放置于阳光下12小时

Q2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叶片的白斑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 B . Q1与植株所有细胞有关 C . Q1是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 D . Q2是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

2、生产生活中,下列采取的措施与目的不一致的(  )
A . 移栽植物时根部带土团一保护幼根和根毛     B . 晒干谷子才入粮仓储存一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 . 给果木打针输液一一主要为植物提供有机物 D . 种庄稼时要“正其行,通其风”——利于补充光合作用的原料
3、“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叶片滴加碘液后易观察到变蓝的是(  )
A . 光照部分 B . 遮光部分       C . 未脱色的叶片 D . 整片叶片
4、农业生产中常蕴含一些生物学原理,以下前后不相符的是(   )
A . 播种玉米时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 . 扞插的枝条常被剪去大量枝叶——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 . 早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D . 移栽茄子秧苗时根部带一个土团——保护根毛,为了更好的吸收水分
5、如图为小麦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小麦因具①过程故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 . 仅②过程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 . ①②过程依次在光下与黑暗条件下进行 D . 生产上欲使小麦增产,需同时促进①②过程
6、“淀粉遇碘变蓝”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原理。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此原理的是(  )
A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B . 检验种子萌发释放二氧化碳 C .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D .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7、下图为小亮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图一可用来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和空气 B . 图二可用来探究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 . 图三可验证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 . 图四用湿棉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8、同学们做过的以下实验中,不需要用碘液(或碘酒)的是(    )
A . 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B .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 . 观察玉米种子的胚乳 D . 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9、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三个天竺葵枝条,按照下图所示进行处理,然后将装置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同一环境中。你预期几天后三个枝条的生长状况是(    )

A . 甲组生长最好 B . 乙组生长最好 C . 丙组生长最好 D . 无明显差别
10、温室大棚适时通风或增设二氧化碳发生器,都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增产的目的。其原理是(  )
A . 增强光合作用 B . 抑制呼吸作用 C . 增强蒸腾作用 D . 增强呼吸作用
1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活动,对整个生物圈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B . 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二氧化碳      C . 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 . 光合作用只能以光能作为能源
12、把等量的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放在密闭容器中,用不同颜色的光进行照射。经过8个小时后,对容器中的氧气进行测量,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判断,决定是否发生光合作用和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别是(  )

容器

植物

部位

光的颜色

温度(℃)

O2增加量(mL)

1

天竺葵

22

120

2

天竺葵

绿

22

15

3

天竺葵

22

0

4

紫罗兰

22

80

5

紫罗兰

绿

22

10

A . 植物的部位、光的颜色  B . 植物的部位、容器内温度       C . 光的颜色、植物的种类  D . 植物的种类、光的颜色
13、生物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中不能设为对照的部位是(  )

A . 甲与乙 B . 乙与丁 C . 乙与丙 D . 甲与丁
1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未遮光部分变成了蓝色,遮光部分未变蓝(如图所示)。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需条件      B . 光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C . 绿叶在光下能够释放氧气  D . 绿叶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5、某生物小组同学将放置在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甲所示处理,然后光照一段时间,取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乙和图丙是探究种子生命活动的实验装置。对实验现象及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a、b两处对照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 图甲叶片滴加碘液后,c、e两处不变蓝是因为遮光 C . 图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 . 图丙蜡烛熄灭是因为氧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16、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图为东营市广利河中生态浮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B . 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C . 生态浮床中植物的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来自水体 D . 污水流入后该水域仍能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二、判断题(共1小题)

1、将燃烧的蜡烛伸入盛有萌发种子的密闭瓶内,火焰熄灭说明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A . 正确 B . 错误

三、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

1、 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帮助农户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农技专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及指导。如图A、B、C表示某植株叶片中三个不同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栽种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农技专家建议多施用农家肥,以提供植株生长所需的 (填“无机盐”或“有机物”),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图中B过程表示农作物的 作用,A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3)在农业生产中移栽幼苗时,尽量选择阴雨天,这是为了减弱 作用,从而提高移栽幼苗的成活率。
(4)为了探究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农技专家在大棚中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植株平均分成3组,置于不同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每天中午12:30测定各组植株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确定其光合作用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表示)。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

1组

2组

3组

实验处理

相对湿度(%)

17

27

52

实验结果

光合作用速率

11.1

15.1

22.1

①从上述实验可以得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

②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要提高该农作物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2、某校生物兴趣社的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一氧平衡中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等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图三表示该装置内植物叶肉细胞中的某些生理活动,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
(2)图三中丙代表氧气,则甲代表的能量转换器是(填细胞结构)。
(3)若图三中数字④和⑥所示的生理活动不发生时,对应的是图二曲线中的 段(填图中字母)。
(4)分析图二,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点(填图中字母)。
(5)若想利用图一装置继续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应对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3、某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设计如下图(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回答问题:

(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或耗尽叶片中原有的
(2)设置甲组装置的目的是形成
(3)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溶解叶片中的
(4)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装置中的叶片变蓝。(填“甲”或“乙”)
(5)由此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4、高等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运输到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叶片是有机物的“源”,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是有机物的“库”。某科研团队利用棉花植株研究了“库”的变化对“源”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是暂时储存的光合产物,其在叶肉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叶片制造的有机物经由“源”运输到“库”。
(2)已知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果实等部位被利用和储存。因此去除棉花植株的果实后,叶片中有机物的输出量,进而有机物在叶片中
(3)为进一步研究棉花植株去除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选取至少有10个果实的植株,按不同比例去除果实,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用二氧化碳固定速率相对值表示),结果如图。据图可知随着去除果实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本实验的空白对照组是

(4)综合(2)和(3)可推测,会抑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
5、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领悟科学观念,丰富研究手段,提升科学素养。
(1)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暗处理后选取生长健壮的2-3片叶,上下两面夹黑纸板,该实验的变量是
(2)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将点燃蜡烛伸进A、B两瓶中,A(萌发种子)瓶中蜡烛很快熄灭,B(煮熟种子)瓶中蜡烛较长时间燃烧,实验结论是:
(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两试管除所加入物质为2mL唾液和2mL清水外,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目的是 ,从而形成对照。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放入20只鼠妇而不是一只,其科学道理是
6、某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设计如图(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
(2)该实验的变量是
(3)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放入中,水浴加热,溶解叶绿素。
(4)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装置中的叶片变蓝。(填“甲”或“乙”)
(5)由此得出结论:
7、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已有7000多年,大约16世纪中期传入我国。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植株高大,如今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请分析回答:
(1)玉米种植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各种植带降雨量不同,土壤含水量也不同,研究人员据此开展了种子萌发的相关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土壤含水量

20%

25%

30%

35%

种子萌发率

97%

100%

90%

62%

①据表可知,土壤含水量为时,玉米种子萌发率最高。

②当土壤含水量为35%时,种子萌发率低。原因可能是,含水量过高导致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可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试剂,比较颜色变化。
(3)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碘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4)玉米生长期中,通常需要去除植株之间的杂草,这样做的意义是
(5)在晴朗无云的夏日,某生物小组测定了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日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①据图分析,与10时相比,7时玉米的光合作用强度低,此时,主要的外界限制因素是

②10时到12时,玉米的光合作用强度,推测原因是

(6)玉米常用来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研究人员采用甲、乙玉米植株进行了图所示育种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后代性状及数量

黄玉米粒

白玉米粒

Ⅰ甲的花粉落到自身植株雌花上

592

193

Ⅱ乙的花粉落到自身植株雌花上

0

815

Ⅲ甲的花粉被转移到乙的雌花上

408

394

①玉米粒颜色的黄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通过(填“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

②若Y代表显性基因,y代表隐性基因,则植株甲的基因组成是。实验Ⅰ后代中,黄玉米粒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是

③实验Ⅲ的后代中,黄玉米粒果皮的基因组成为

8、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植物见光变绿的现象,如“竹笋出土被阳光照射后会转变为绿色”、“白萝卜地下部分是白色,地上部分却发绿”、“大白菜外部叶片是绿色的,内部叶片却是白色的”,类似现象还有很多。“爱上生物学”社团的同学对这一现象很好奇,提出了“叶绿素的合成是否需要光照?”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以下实验。

A组

B组

第一步

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注A、B,并加入等量土壤

第二步

各植入10粒大豆种子并加入适量清水

第三步

遮光(黑暗处理)

第四步

放入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

第五步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长成绿色豆苗和黄白色豆苗的数量)

(1)植物体变绿的原因是合成了,它存在于光合作用的场所内。
(2)本实验探究的单一变量是 ,所以实验第三步对A组的处理应是
(3)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两组实验加入土壤的理化性质、清水的量和环境的温度等都应
(4)社团的同学观察发现,A组幼苗全为绿色,B组幼苗全为黄白色。请同学们依据观察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9、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我市引种了香樟树等南方园林植物。为了解香樟树引种到我市后的生长状况,某研究小组在晴朗无风的夏日观测其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1是香樟叶片光合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图2是香樟叶片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即气孔开放程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请分析作答:

(1)图1中a点,实验叶片的叶肉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来自(填细胞结构)。
(2)图1中b点,实验叶片的叶肉细胞(填“释放”或“不释放”)氧气,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3)图2停止供水后,B点较A点光合速率下降,原因一:水是光合作用的;原因二:保卫细胞(填“失水收缩”或“吸水膨胀”)使得部分关闭,导致吸收的减少。
(4)图2恢复供水后,香樟树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填生理过程)。

四、综合题(共14小题)

1、“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某项目式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两图所示资料。请分析作答。

              图1  碳循环示意图

              图2 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图

(1)在图1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来源于过程(填编号),完成过程①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绿色植物通过过程④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平衡。
(2)图2显示 1963-2019 年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的趋势,导致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3)我国政府提出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请从以下两方面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各提一条要求。

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云南山茶花即滇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1983年被定为昆明市市花。与云南山茶花同属于山茶属的茶原产于中国,是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之一,曾为“茶马古道文明”增姿添彩。如图①~③表示发生在云南山茶花体内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山茶花以花大繁茂、花色绚丽、品种多等观赏特性闻名于世,构建其花朵的有机物通过图中过程(填序号) 制造。
(2)云南山茶花不仅美化生活,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在“碳中和”(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平衡)中发挥作用;云南山茶花还可通过[①]作用提高大气湿度。
(3)茶通过(填名称)作用分解细胞中的有机物,为其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生产上为了保证此生理过程正常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有(答出1点即可)。
3、精准扶贫是资阳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多个沃柑生产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带动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生产中大多选用香橙、红橘等做砧木进行沃柑的嫁接培育。沃柑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橘小实蝇的危害。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繁殖方式属于,成功的关键是使①和②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2)橘小实蝇蛹的颜色由对基因(A、 a)控制。为研究桔小实蝇蛹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注:F1表示第1组杂交的子代;×表示杂交)

实验组别

亲代

子代

白色

褐色

1

白色褐色

0只

238只

2

F1褐色×F1褐色

92只

274只

橘小实蝇蛹的白色与褐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数据可知隐性性状是(选填“白色”或“褐色" )。白蛹橘小实蝇的基因组成是。 图二所示的橘小实蝇的发育顺序是(用图二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3)进入夏季,温度升高,光照增强,却出现减产现象。请你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帮农民伯伯提出一条在农业生产上提高沃柑产量的建议:
4、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继享誉世界的超级杂交水稻之后,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技团队在耐盐碱水稻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突破,该技术的成功可使大片的盐碱地变成粮仓,这无疑是对国家和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图中的甲图是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简图,乙图是水稻受精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水稻从b发育为c必须经历两个生理过程之后,乙图中所示结构(填序号)将发育成谷粒。
(2)储存在大米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淀粉,来自水稻进行的作用。
(3)刚收割回来的稻谷堆放一起,经过一个晚上,谷堆会发热,原因是稻谷进行作用,释放了能量。
5、下图为植物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作答:
(1)图中数字代表绿色植物进行的主要生理活动,白天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 填图中序号)。其中,过程③能促进根部对的吸收和运输。
(2)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即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取决于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升级产业;二是要植树造林,修复生态,促进(填序号)表示的生理过程,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
(3)洞庭湖“碧螺春”名茶产区,茶农创造茶树与果树套种法,“茶沁花香、果窨茶味”,果、茶品质双双提升。生长在同块土地上的果树和茶树的种间关系是。小聪同学在研学中发现,周边的葡萄园、李子园等行间都长满了杂草,整理了如下研学笔记:①草与果树争水争肥;②果树为多年生、杂草多为一年生植物;③除草需消耗人力或喷洒除草制;④草死亡后可转化为有机肥;⑤杂草如被子覆于地面,避免土地裸露,能保持土壤水分;⑥杂草能避免果园物种单一。

请你综合考量,是否拔除果园中的杂草?  。 ( 是/否)

(4)果农使用嫁接方法对李树进行改造,接穗为:果皮红色、基因型Aa;砧木为:果皮绿色、基因型aa,嫁接成活后,用接穗果枝自花传粉,李子成熟后随机抽查一个, 其果皮颜色是, 种子内胚芽基因型为
6、图甲为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进行某些生理活动的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的相关结构;图乙为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糖的影 响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叶绿体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作用,①代表的气体为

②代表的气体为。结构A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作用,细胞通过分解部分有机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

(2)图乙中,该植物在温度约为℃时,葡萄糖的合成量最高;在未达到该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葡糖的合成量
(3)请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写出一条提高大棚菜产量的措施:
7、夏日炎炎,新鲜的西瓜是最受大家喜欢的降暑佳品,但正常培育西瓜的上市时间较晚且季节性较强。为了满足人们对西瓜的消费需求,瓜农会在大棚中种植西瓜。某生物兴趣小组对密闭大棚中的西瓜种植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并绘制了如下图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西瓜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叶片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叶片进行气体吸收和释放的结构是[,此结构同时也是叶片进行作用的“门户”。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可由图中[运输至果实储存,该结构同时还可以运输
(2)乙图为密闭大棚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一昼夜变化曲线。由图分析可知:12时至18时,西瓜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示的24小时内,西瓜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在时左右最多,24时比0时的西瓜植株内有机物量
(3)丙图为夜间密闭大棚在不同温度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由曲线分析可知:若要进一步促进西瓜生长,可以在夜间采取的措施。
8、如图表示绿色植物所具有的A、B两项生理活动。请根据图示回答(填图中字母):

(1)充足光照条件下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排放二氧化碳急剧增加,植被被破坏,海洋被污染,破坏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碳﹣氧平衡有关的生理活动有
9、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年。“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比如:北方地区适合建造温室大棚种植有机蔬菜。为了提高蔬菜产量,农业技术人员给出了一系列建议:移栽蔬菜幼苗根部要带个土团。移栽植物时,要选择阴雨天或傍晚移栽,去掉部分叶片。要进行合理密植,夜间、阴雨天采用人工照明。将大棚与猪舍,鸡含连通,便于施农家肥。夜间,大棚要掀开一角,降低内部温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多地区快速脱贫。

(1)移栽蔬菜幼苗时,根部带个土团的目的是
(2)合理密植,夜间和阴雨天采用人工照明都是为了提高效率。
(3)种植蔬菜要适量施肥,肥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
(4)夜间,大棚降低温度是为了抑制植物的,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5)移栽植物时,要选择阴雨天或傍晚移栽,去掉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
10、如图所示是黄豆的一生,请据图回答:

 

(1)图中属于植物生殖器官的有 (填序号)。
(2)图中 (填序号)所示结构是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来。
(3)若种植过密会影响黄豆植株进行 的效率,从而影响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
(4)黄豆种子贮藏时须保持干燥和低温,是为了降低种子 的强度。
11、人工密闭舱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可以在该系统内循环生。图一是密闭舱内的碳循环示意图(注:①和②表示气体),请根据图回答:

(1)在人工密闭舱生态系统中,舱内实验人员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者。
(2)人在密闭舱内能够生存,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通过作用为人类提供了有机物和①
(3)气体②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它主要来自密闭舱内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在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的内产生。
(4)柑橘富含维生素C,可预防坏血病。科研人员在密闭舱生态系统中种植了“柑橘”,请识别图二并回答:其中②是,④是
(5)柑橘含有大量营养丰富、可口开胃的酸甜汁液这些汁液来自柑橘细胞的哪个结构? 
(6)我们聊了这么多关于柑橘的话题,你也许早已口舌生津,垂涎欲滴了,这种反射类型属于 ,这与中特定的神经中枢有关。
1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如图1)于2021年5月22日与世长辞,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袁隆平院士带领的团队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种植海水稻,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如图3是图2中海水稻叶片局部放大示意图,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海水稻叶片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C表示的生理过程是。通过C过程,海水稻能将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贮存能量的,并且释放
(2)海水稻完成图3中的C过程所需的水分,主要通过根尖的区吸收,再经(填“导管”或“筛管”)运送到叶等器官。进入海水稻体内的大部分水会通过图3中所示的(填字母)过程散失到环境中。
(3)图3中的A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水稻细胞的(填细胞内的结构名称)内,该过程对海水稻生命活动的意义是
(4)在迪拜的沙漠里长出的海水稻,最高亩产达到了520公斤。将同样的海水稻种植在其它沿海滩涂,亩产量往往会发生变化,影响海水稻产量的环境因素有等。
13、图甲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其中A、B、C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①②③表示植物器官:图乙、丙、丁分别是绿色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图戊是夏季晴朗一天某植物生理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Ⅰ、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______”处,[  ]填字母或序号,______填文字)

(1)图甲中,植物根吸收的水分能从低处向高处运输的动力来自[]作用,A过程可用式子表示为
(2)图丙中的②是由图乙中的[]发育而来。
(3)图丁种子中新植物的幼体是由发育的,其中②可发育为图甲中的(填序号)。
(4)图戊中,曲线Ⅰ表示的生理作用强度在中午12点左右先减弱后增强,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是,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填字母)。
14、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
(1)文中的“天火”是指,绿色植物将“天火”转化为,储存在它制造 的有机物中,通过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使诗人的笔挥舞”,这个过程是通过完成的。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1生物中考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植物的光合作用(2)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