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课堂测试题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下列加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艺经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 . 作《师说》以之 贻:dài,赠送  C . 授之书而习其句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yú,阿谀,奉承
2、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tán) 弘(chánɡ) 老(dān) 李(pán) B . (dú) 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还珠(dú) C . 六艺经(chuán)记(zhuàn) 说(chuán) 宗接代(chuán) D . 之(yí) 春风荡(yí) 心旷神(yí) 甘之如(yí)
3、选出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 从而师之 D . 闻道有先后
4、选出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 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B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 D . 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 师之不复,可知矣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 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 C . 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长烟一空左右欲引相如去 D . 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则乏其食公拆袄,珠授之
6、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 . 辍耕之垄上 B . 郯子之徒
C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下列选项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师道不复,可知矣 欲人无惑也难矣 B . 择师教之 耻学于师 C . 其皆出于此吾前 D . 不拘时 学
8、下列各句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9、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 .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 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0、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 . 全不相同 B .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 全都相同 D .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1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 于其身也,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 . 耻学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12、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新修订的《保险法》在规范保险业经营活动、防范化解保险经营风险、加强保险监管、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 B . 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的讲话精神。 C . 这次考试全班能取得好成绩,是由于同学们平时学习刻苦、考前复习认真的结果。 D . 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13、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师道之不也久矣 六艺经皆通习之 B . 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 C . 而师之乃大惊,问所 D . 其闻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
1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 .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 .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 .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5、下列两组加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 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 . 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 . 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 . 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6、韩愈,字      ,世称      ,谥号“      ”,作品集有《      》。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17、老师的职能是      ,择师的标准是      

18、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                        的结论。 

1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                                    六部经书。

20、师者,      。 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是而已。

21、阅读《师说》全文,完成后面练习题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说”是一种文体, 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2)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3)有人说,第三段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是怎样认为的?

(4)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5)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课堂测试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