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对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 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 B . 古代建筑物旅游价值高,要增加开放时间和次数 C . 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D . 有些文化古迹经济价值低,无需进行保护
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 B . 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C . 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 D . 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
3、下列四个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A . 平遥古城 B . 丽江古城 C . 桂林山水 D . 皖南古村落
4、长春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东北平原的腹地,伊通河畔,影响长春早期聚落形成的条件不包括(    )
A . 平坦的地形 B . 优越的气候 C . 丰富的油气资源 D . 充足的水源
5、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
A . 耕作业和畜牧业 B . 工业和林业 C . 渔业和林业 D . 工业和服务业
6、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
A .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 高山地区 C . 荒原地区 D . 冰原地区
7、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有(    )
A . 地形崎岖 B . 交通便利 C . 土壤肥沃 D . 水源充足
8、有关乡村和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化而来的 B . 乡村有不同的类型,包括牧村、渔村、林场等 C .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功能更为多样化 D . 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小于乡村聚落
9、下图显示北京市的二环路呈“凸"字形,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历史因素 B . 地价因素 C . 地形因素 D . 气候因素
10、读图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该聚落最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1)
A . 资源 B . 人口 C . 气候 D . 河流
(2)有关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2)
A . 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B . 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C . 聚落仅沿河流扩展 D . 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1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聚落只是人们的居所 B . 只是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成为聚落 C . 聚落就是原始的部落 D . 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12、对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   )
A . 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B . 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C . 应该大力保护 D . 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1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1)
A . 乡村这里有河流 B .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 . 城市这里有田野 D .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 (2)
A . 地表崎岖的山区 B . 冰天雪地的高原 C . 干旱缺水的荒漠 D . 灌溉便利的平原
14、不同的聚落呈现的景观不同.主要是由于(   )
A . 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B . 人种不同 C . 语言不同 D . 生活习俗不同
15、下列聚落形式,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
A . B . C . D .

二、综合题(共5小题)

1、读材料,回答问题: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

探究内容:不同地区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探究方法:阅读图片资料,联系各地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

探究结论:

(1)A图是北极地区      人居住的      ,反映了当地气候      
(2)图B所示的建筑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      .
(3)试分析C图(云南傣族竹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4)由此可见,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      
2、读某地聚落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按照聚落的发展过程,三幅图的顺序应是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该地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3)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原因是      
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3)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4、读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依次为:①      ;②      ;③      
(2)你能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地等方面分析亚洲的这三个地方为什么能成为文明的发样地吗?
5、读下列材料与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平原地球的聚落多成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材料二: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多集中在绿洲上。

材料三: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材料四: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材料一反映了      对聚落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反映了      对聚落形成的重要性。

材料三反映了      对城市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材料四反映了      对城市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