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探索生命的方法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科学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 . 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 . 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 . 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的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该(    )
A .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 . 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C .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 .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3、下列关于实验法中“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性解释 B . 假设是一种无端性猜测 C . 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 D . 假设可以与结果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4、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张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     )
A . 作出假设 B . 设计实验方案并设施、记录 C . 发现并提出问题 D .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 大雁何时南飞 B . 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C . 哪种月季漂亮 D . 菜青虫喜欢食用哪种绿色植物
6、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做的是( )
A . 提出假设 B . 提出问题 C . 设计实验 D . 表达和交流
7、某学习小组准备对蚂蚁的生活习性进行探究,他们根据收集的信息预测“蚂蚁喜欢甜食”,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步骤中的(  )
A . 收集信息 B . 提出问题 C . 作出假设 D . 得出结论
8、在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六个环节中,探究成功的关键是(  )
A . 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B .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C . 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D . 购买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9、三次测量某同学的胸围差得出的数据是:第一次10厘米,第二次9厘米,第三次11厘米,则该同学的胸围差值是(   )
A . 10厘米 B . 9厘米 C . 11厘米 D . 30厘米
10、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 . 除所研究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B . 除所研究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不同 C . 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D . 所有的条件都不同
11、一位同学作出假设:与埋在土壤中相比,至于土表的种子,其发芽率降低。该同学将5粒蚕豆种子埋在一层土壤下面,另5粒种子置于土壤表面,所得结果见下表。为证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这位同学应(  )

种子处理

萌发种子数

埋入土下

4

置于土表

3

A . 修改所做假设 B . 将实验装置放在光下 C . 用足够多的种子重复这一实验 D . 得出结论:黑暗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是必需的
12、某生物实验小组同学观察蚂蚁时,看到蚂蚁总是排成一队往前爬,有同学说:“可能是前面的蚂蚁留下了信号。”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该同学的说法属于探究活动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作出假设 C . 得出结论 D . 表达与交流
13、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下列有关三人真实体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 . 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 . 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 . 三人中至少有两人的体温是39.5℃
1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

①实施计划   ②表达和交流   ③制订计划   ④提出问题   ⑤得出结论   ⑥作出假设

A . ②③①④⑤⑥ B . ①②③④⑤⑥ C . ⑤⑥③②①④ D . ④⑥③①⑤②
15、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所做的探究实验活动,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生长是否需要光 B . 实验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含水量不同 C . 实验说明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生长 D . 实验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二、判断题(共8小题)

1、科学探究中,水、温度、时间等都可以成为实验变量.(判断对错)

A . 正确 B . 错误
2、在探究活动中,设计对照实验时,能有多个变量.(判断对错)

A . 正确 B . 错误
3、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不相同.

A . 正确 B . 错误
4、进行测量时,若因时间等因素限制,可以只测量1次,也能获得可靠的数据。
A . 正确 B . 错误
5、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的假设可以任意猜想。
A . 正确 B . 错误
6、当探究得出结论后,不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A . 正确 B . 错误
7、探究的过程首先要作出假设。
A . 正确 B . 错误
8、在科学探究中,探究的结果经过一次实验论证,就可得出正确结果。
A . 正确 B . 错误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某小组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订了如下计划。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将小组计划的探究内容补全:

(1)提出的问题:      ?
(2)作出的假设:      
(3)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块,玻璃板一块。

实验A:让蚯蚓在      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实验B:让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4)实验数据


平均爬行距离/cm

玻璃板

12

薄木板

30

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可得出蚯蚓在      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5)本实验中实验A与实验B的实验变量是什么?      
2、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某生物兴趣小组分别从甲、乙品种花生袋中分别取30粒花生果实做样品,然后进行样品果实长轴长度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得出探究结果,请回答:

品种测量结果

甲品种花生

乙品种花生

长轴长度(毫米)

12

14

16

18

22

24

26

28

样品个数

2

4

20

4

3

20

5

2

平均值

15毫米

24毫米

(1)该小组在实验样品的选择上采取的是      的科学方法。
(2)你提出的问题是      
(3)如果将乙花生种植在贫瘠的土壤中,结出小花生,这种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

        (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

(4)比较大、小分布范围和平均值,我们知道,大花生的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平均值,说明长短性状受      控制。
(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由            共同作用的结果。
(6)若花生果实长轴的长短为一对相对性状。长粒(R)为显性,用纯种长粒与短粒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再将子一代之间交配,子二代有      种基因型,表现型为长轴的个体概率为       %,表现型为短轴的个体概率为      %。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探索生命的方法 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