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下册)八上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单元测试卷A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5小题)

1、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 铁矿石 B . 森林资源 C . 耕地资源 D . 气候资源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有差异的。使世界人口从缓慢增长到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历史事件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 工业革命 C . 资产阶级革命 D . 无产阶级革命
3、下列示意图告诉我们(   )

①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会自食恶果           ②要保护水资源这一非可再生资源

③人类活动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         ④人类活动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4、下列黄河流域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 . 全流域投放营养物质,提高鱼类产量 B . 扩大流域周边围网养殖规模 C . 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 D . 大量引黄灌溉,种植水稻
5、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大量快递垃圾的处理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 . 经济发展必然会破坏环境 B . 垃圾分类是根本解决方案 C . 限制网购规模是有效出路 D . 快递绿色包装是大势所趋
6、杭州市政府规定,在杭州买车上牌,需要先通过摇号或竞拍方式取得号牌指标,但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在限牌范围内。这一规定(    )

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②刺激了杭州市汽车价格持续上升

③有利于引导大众绿色出行

④解决了杭州市区交通拥堵情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7、特别的贡献。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他们的贡献在于(    )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增加资源数量    ③保护生态环境    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8、下列关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最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9、《新京报》记者在今年两会总理答记者问期间提出:“怎么样才能让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呢?”李总理回答道:“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这说明(    )

①我国仍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大气污染严重

②今后我国应把环境治理作为中心工作
③雾霾作为一种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治理的

④我们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③④
10、“湾长制”是一项海湾管理保护的新举措。2018年3月14日,全国“湾长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台州市召开。会议交流台州“湾长制”试点经验,为高质量建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洋作出更大贡献。这说明台州市正在(   )

①开发海洋新能源

②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11、社区小店的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食品,在每种商品下面都贴有标签,注明了产地。细心的小康发现其中一个标签贴错了,这个贴错的标签是(   )
A . 西湖藕粉——杭州 B . 鲁花花生油——山东 C . 椰子汁——新疆 D . 茅台酒——贵州
12、目前有些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状况。材料中的这种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有(   )

①新出生人口减少

②劳动力减少

③老龄化加剧

④资源节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3、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前的电荒、煤荒和油荒,许多企业因电力不足而被迫停产。这主要说明(   )
A . 我国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B . 我国资源不足 C . 资源问题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D . 我国的资源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4、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划定“耕地红线”的做法(   )
A . 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多 B . 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C . 反映了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 D . 不利于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5、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因为(   )

①中国是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②我国在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我们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④只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16、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 土地资源 B . 生物资源 C . 矿产资源 D . 水资源
17、下列符合“问题——对策”模式来解决我国发展中问题的是(   )

①资源分布不均衡——跨区域调配

②我国三大经济带各具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③资源总量丰富——西部大开发

④环境污染严重——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8、据统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攀升。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告诉我们我国(   )

①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②人口数量少问题突出

③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时了

④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9、“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要战胜垃圾得首先战胜自己!”关于这些说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 简单的堆放、焚烧都可以使垃圾变成“宝贝” B . 此说法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循环利用资源 C . 个人的文化素质与垃圾的利用无关 D . 垃圾就是垃圾,没有利用价值
20、下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 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 . 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C . 1979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D . 1979年以后,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
21、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在( )
A . 工业革命后 B . 资产阶级革命后 C . 社会主义革命后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2、下图为本世纪初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最需要采取鼓励生育措施的国家是(    )

A . 德国 B . 印度 C . 肯尼亚 D . 尼日利亚
23、下列说法能准确体现人类与海洋之间密切关系的是( )

①海洋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资源
②海洋为人类提供渔盐之利
③人类是海洋的主宰,能随意利用海洋资源
④人类开辟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质交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4、2020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在杭州考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 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这4个“不能”启示我们的发展要坚持( )
A .   只要环境、不要发展的原则 B . 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 C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 . 计划生育、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25、很多国家都规定了“休渔期”,是为了( )
A . 保障渔民的休息 B . 加强文化教育 C . 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D . 减少居民的鱼类消费

二、材料分析题(共5小题)

1、垃圾是人类放错位置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垃圾围城】

2018年,H市城区日均产出生活垃圾达1200余吨,是2005年的3倍之多。生活垃圾数量的迅速增长,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考验,白色污染、地下水污染、腐败产生的恶臭、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的垃圾、滋生的蚊蝇……,H城已拉响“垃圾围城”警报。

材料二:【垃圾处置】

垃圾焚烧的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垃圾围城会带来哪些危害?
(2)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H市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处置有哪些好处
(3)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焚烧项目,作为H市政府部门、市民能够做哪些努力?
2、建设海绵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下图为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材料二:

宁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可供借鉴的经验

市政府制定通过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慈城——姚江片作为试点区域,政府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并投入资金60.42亿元。

通过专家讲座、媒体等方式加强“海绵城市”宣传。

企业自主研发透水混凝土村料推助“海绵城市”建设。

(1)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针对哪一资源问题?体现哪些国策和战略?
(2)结合示意图分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3)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宁波有哪些可供其它城市借鉴的经验?
3、创建美好家园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垃圾)于道者黥。(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汉书·五行志》

材料二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管理部门不履行职责,与之同罪。)

——《唐律疏议》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保大事记

(1)上述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2)材料一、二中古代政府的做法,对于我国现阶段治理这一问题有什么启示?
(3)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新中国环保事业起步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前新中国的环保事业未曾起步发展的原因。
(4)材料三表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哪一发展战略?为了助力这一发展战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上述地图和图表,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为什么历史上田纳西河流域从森林密布、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变成了不适合农耕的贫困之地?请结合相关链接,用图示来回答这一问题并把它画在下图空框中。

(3)田纳西河流域的上述变迁给我们区域发展留下什么深刻的警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18日,由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8年世界人口状况》中英双语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22亿,其中13亿的增长可能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017年全球人口为75.5亿人;总体出生率为2.5,即平均每名妇女育有2.5名子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生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非洲西部和中部出生率为5.2,非洲东部和南部出生率为4.5。与之相比,美国的出生率为1.9,中国仅为1.6。

材料二: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1)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世界人口的状况具有怎样的特点?
(3)下图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内容填入图中空格处(只填序号)。

①土地荒漠化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粮食短缺

(4)从“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文地理(下册)八上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单元测试卷A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