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的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政府改头换面了,但它的精神实质与过去一样。”这意在说明
A .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 戊戌变法的进步性 C . 辛亥革命的意义 D .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兴起了反抗西方列强、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十月革命    ③华夫脱运动    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3、这次国际会议把“强权战胜公理”和“弱国无外交”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中国也在战胜国之列,但因为贫弱,依然改变不了原有的处境。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
A . 处置德国和对战争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B . 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C . 遏制日本,确立太平洋新秩序 D . 商定如何建立亚洲政治经济新秩序
4、钟南山院士在武汉抗疫时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以下历史事件能佐证该说法的是(    )

①国民革命运动北伐军收回汉口英租界       ②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陈独秀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武昌起义后建立湖北军政府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5、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来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6、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国,不可能会看到的情景是(    )

①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7、下列对北伐战争的总结,正确的是(    )

①基本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大军阀的主力   

  ②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③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为独立团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④由于军队不断取得胜利,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从广州迁到了武汉

A . ②④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8、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某一时期戴过的帽子,它最有可能见证(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湘江战役 D . 贺胜桥战役
9、某同学在自己编写《伟大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①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②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③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④八七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0、近代社会的政治革新与风俗变迁是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后,哪种社会风尚慢慢消失不见了(    )
A .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 大脚姑娘长统袜,走出家庭谋自强 C . 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 . 先生女士西式装,读报听戏看电影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位同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探讨:

甲:一战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 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或许不会爆发。

乙:一战前德国人认为自己是欧洲最勤劳、最诚挚、最有教养的民族。俄国代表反动,英国代表自私和背信弃义,法国代表堕落,只有德国代表进步。德国文化将照耀全球,战后不会再有其他文化了。这种思想是加速战争的爆发重要原因。

丙: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材料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关系示意图

(1)材料一中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材料一中丙同学观点的合理性。
2、追寻历史足迹,倾听岁月回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演讲中指出:“ (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引发中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来到中国,他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孝亲观念,并称社会改造问题求之古人,中国老子的思想最有价值。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等

材料二:中国如何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完成社会转型,两次民主主义革命历程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回答。中国的近代化受西方影响较大,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艰难探索中,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新的发展道路。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两位哲学家的演讲在中国知识界反响不同的原因。
(2)阐述中国在两次民主主义革命中为解决“向何处去”进行了怎样的不同道路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对近代化转型的探索带给你的历史启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地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翻,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又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

(1)至1925年孙中山逝世,请结合史实证明卡片一的 “大总统誓词”中什么内容已经实现?根据材料一中的卡片二 ,请列举史实说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实现“大总统誓词”中“图谋民生之幸福”的?
(2)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出哪些革命目标(责任)?与以往革命相比,这些目标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孙中山革命思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