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框 北方的民族融合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
A .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 匈奴,蒙古、羯、氐、羌 C . 匈奴、鲜卑、羯、蒙古、羌 D . 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2、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主要有( )
A .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 . 匈奴、鲜卑、羯、氐、羌 C . 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 . 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3、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牢固的基石是团结稳定。下列民族交往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孝文帝改革    ③张骞出使西域    ④改土归流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①③④②
4、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下列内容与此有关的是(    )
A . 北魏迁都洛阳 B . 北魏改用汉姓 C . 北魏改穿汉服 D . 北魏学习汉族礼法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
A . 迁都洛阳 B . 实行汉化政策 C .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 . 颁布均田制
6、中国古代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深深地烙上了“家天下”的印记,因此,一些史学家常把皇姓跟朝代名称合二为一,比如称唐朝为“李唐”、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应该是(    )
A . 战国时期的魏国 B . 三国时期的魏国 C . 北魏 D . 元朝
7、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中外交往 B . 国家统一 C . 经济发展 D . 民族交融
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声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9、下列各项曾以洛阳为都的是( )

①西周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魏国    ⑥北魏

A . ③⑤⑥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①③④⑤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 . 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 . 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C . 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 .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

——摘自唐蕃会盟碑

(1)图一所展现的生产场面说明了什么?
(2)图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那些内容?说出这次改革的作用。
(3)材料二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该事件与当时的民族政策有何联系?
(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当今应如何发展民族关系?
2、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交融所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哪些?
(2)“中原的部分汉族人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3)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
(4)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厦,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冒。”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除文中提到的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列举3项以上)
(3)他进行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社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框 北方的民族融合 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