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备考2021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2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某地鼠患成灾,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为此,生物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它指标,以下是他们调查的部分图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一有五条食物链,其中小麦是生产者
B . 图二是根据图一绘制的图示,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D可以是猫头鹰
C . 图一中若利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减少
D . 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增多
2、下列对图中各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m、n可分别代表鼠、蛇
B . 图乙是24小时内植物释放氧气情况曲线图,b点积累的有机物比a点多
C . 图丙表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Y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D . 从图丁曲线变化可知,害虫在农药使用后产生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范围不包括_______。( )
A . 大气圈的底部
B . 岩石圈的表面
C . 水圈的大部
D . 大气圈的上部
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A代表生产者
B . B、C可以构成食物链
C . 没有B的参与,碳循环仍能进行
D . 能量可以在A,B,C,D间循环流动
5、重金属汞进入生物体后,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下表为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应是( )
生物体 | A | B | C | D | E |
有机汞浓度(ppm) | 0.03 | 8 | 0.9 | 64 | 0.49 |
A . D→B→C→E→A
B . D→E→B→C→A
C . A→C→E→B→D
D . A→E→C→B→D
6、被誉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 ( )
A . 草原生态系统
B . 湿地生态系统
C . 森林生态系统
D . 湖泊生态系统
7、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下列能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数量的图示(如图所示)是( )
A .
B .
C .
D .




8、下列不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 泉山森林公园
B . 云龙湖
C . 潘安湖湿地
D . 学校池塘所有的植物和动物和微生物
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因为生物圈( )
A . 只包括岩石圈和水圈
B .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 . 各种资源都用之不尽
D .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唯一家园
10、如下图是自然界中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
A .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B .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11、下列选项中,符合框架图中Ⅰ、Ⅱ、Ⅲ和Ⅳ对应关系的是( )
A . 细胞核、染色体、DNA,蛋白质
B .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 . 生物圈、海洋、池塘、森林
D . 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12、对图的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
A . 图中最少包含8条食物链
B .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包含4种生物
C . 蛇和鹰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D . 图所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3、如图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短时间内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 .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 稻蝗数量增加,水稻减产
C .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 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4、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的是( )
A . 水
B . 氮
C . 碳
D . 能量
1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
B . 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C .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猫头鹰的毒素积累最多
D . 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草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装置 | ||||
序号 | A | B | C | D |
河泥 | 无 | 无 | 有 | 有 |
水藻 | 无 | 有 | 有 | 有 |
光照 | 有 | 有 | 有 | 无 |
小鱼存活时间 | 3天 | 11天 | 25天 | 2天 |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 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主要作用是 .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如果将B、C装置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三、综合题(共5小题)
1、塞罕坝林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习近平主席说:“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塞罕坝曾经是千里松林的皇家猎苑,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连年的战争与山火,逐渐退化成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图1是荒原中仅存的一棵落叶松,它的树冠像一面旗帜,推测影响其形态的生态因素是。
(2)林场三代建设者用近60年的青春韶华创造了由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生态奇迹。如今的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80%,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659种、脊椎动物293种、昆虫660种、真菌79种,这充分体现了的多样性。图2是林区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简图,其中,松毛虫和蜘蛛是关系。若青蛙的数量减少,则的数量减少最多。请写出含有山雀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3)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防沙屏障和生态旅游之地。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4)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你打算怎样做?。
2、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海驴岛素有“鸥鹭王国”之称。每年春天有十几万只黑尾鸥、近千只黄嘴白鹭等海鸟迁徙到此繁衍生息。海驴岛的兴盛,诠释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哪里具备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哪里就可能有生物,海驴岛吸引黑尾鸥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因为黑尾鸥主要以海中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等,黑尾鸥与这些生物之间构成了关系,而在海驴岛周围黑尾鸣的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影响黑尾鸥生活的阳光、空气、水等因素属于;黄嘴白鹭等海鸟与黑尾鸥的关系是关系。
(2)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得以生存。黑尾鸥的形态结构特征与海岛生活相适应,如阯间有蹼,适于,喙细而侧扁,前端具钩,适于从海岛周围的水域中捕食鱼、虾和软体动物。黑尾鸥的这些特征,既体现了生物体的相适应,又体现了相适应。
(3)当地政府通过禁止采伐保护海驴岛的植被,通过禁止“赶海”保护海驴岛周围水域中的生物,从而保护海鸟的栖息环境,使来岛的海鸟逐年增加,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由最初的30多只增加到近2000只。由此可见,保护生物的有利于保护生物种类。但海驴岛由于面积较小,动植物种类较少,构成的简单,作为生态系统,其相对较弱,因此,人类在享受海岛淳朴之美的同时,一定勿忘保护,并尽量减少打扰。
3、如图
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①过程代表作用。
(2)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参加物质循环。
(3)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促进”或“抑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
4、资料一:2019年12月起,非洲沙漠蝗虫引发的罕见蝗灾席卷了20多个国家,蝗虫所到之处吃光一切能啃食的植被,大量农田被摧毁,受灾面积达1.6千万平方公里。非洲沙漠蝗虫离我国的边境线只一步之遥,专家分析认为此次蝗虫侵入我国可能性小,但要防患于未然。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为了整治蝗虫,我们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来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殖的生态条件;采取“牧鸡治蝗”的生物防治法,通过饲养牧鸡、粉红琼鸟等天敌专门捕食蝗虫等,最终使蝗灾得以有效整治。
资料二:牙买加盛产甘蔗,但是鼠害非常严重。当地人为了控制老鼠的繁殖,引进了老鼠的天敌--獴。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没有天敌,獴大量繁殖。虽然老鼠数量得到了控制,但是獴也大量捕食鸟类,从而导致了甘蔗甲虫泛滥成灾,对甘蔗造成严重危害。如图为该农田中的食物网示意如下图:
(1)资料一里的蝗虫啃食植被,破坏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者;根据“牧鸡治蝗”的治理方法,补充对应的食物链:→→鸡;
(2)在开展“牧鸡治蝗”之前,有农户先尝试了播洒农药的方式,根据上题的食物链,农药最终会在体内大量积累;因此,与农药治理方式相比,“牧鸡治蝗”最显著的优点是。
(3)资料二中獴的引入与“牧鸡治蝗”均属于生物治理,但通过资料分析,盲目引入新物种,可能会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4)资料二中如图所示共有条食物链,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非生物因素和。
(5)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号②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与箭号②含义相同的箭号还有[]。
(2)箭号③表示鸟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与箭号③含义相同的箭号还有[][]。
(3)箭号⑥表示分解者将复杂的分解成的简单的并被植物。
(4)图中消费者是和。
(5)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数量减少,则虫的长时间数量变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