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华夏”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的说法产生于(     )


A . 明清时期 B . 宋元时期 C . 两汉时期    D . 先秦时期
2、“中华”一词出现在(     )


A . 秦汉时期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春秋战国时期  D . 宋元时期
3、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     )


A . 康有为 B . 谭嗣同 C . 孙中山  D . 梁启超
4、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A . 戊戌变法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5、保国会成立于(     )


A . 1895年 B . 1898年    C . 1901年 D . 1905年
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


A . 洋务派     B . 革命派  C . 顽固派 D . 维新派
7、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


A . 英国  B . 俄国 C . 日本 D . 法国
8、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作为政府代表旗帜的是(     )


A . 青天白日旗  B . 五色旗 C . 十八星旗 D . 井字旗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 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 .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D . “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10、“五族共和”的说法最早见于(     )


A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B . 《新青年》 C . 《大总统选举法》      D . 《革命军》
11、“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

①壮族    ②满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②③④⑤
12、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封建制度的结束  ②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③民族平等的趋势  ④民族团结的重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3、民国初年的国歌唱到:“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理解正确的是(    )
A . “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B . “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C . “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D . “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14、孙中山说:凡属蒙、藏、青、回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下列哪项没有体现出来(    )
A . 五族共和思想 B . 中华民族观念 C . 民族平等意识 D . 驱除鞑虏口号
15、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你认为五色旗的最准确寓意是(    )
A . 驱除鞑虏,共建民国 B . 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 . 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 . 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16、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鞑虏”指的是(    )
A . 西方列强 B . 少数民族 C . 满清政府 D . 北洋军阀
1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由上述材料可知,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积极贡献是(    )
A . 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完成了“光复”国家的大业 B . 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张的最早提出者和政治实践者 C . 实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完美结合 D . 提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力避种族屠杀、国家分裂
18、政治口号是政党、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鼓动性的政治旗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
A . 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 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 C . 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 . 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抗日
19、从十八星旗图到五色旗的变化,说明了(    )

①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变化        ②从武力夺取政权到和平演变

③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变化    ④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20、聚焦20世纪初期中国的时局,回望“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历程。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说明革命党人(    )

①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②仍然排斥其他少数民族

③视各族人民为一个整体            ④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1、简述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过程。

2、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材料二: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材料三: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社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