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九上1.2.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民国初年的国歌唱到:“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理解正确的是(    )
A . “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B . “揖美追欧”指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政体 C . “旧邦新造”指推翻清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D . “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规定颠覆了(    )
A .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也” B . “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 “天下为主,君为客”
3、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致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响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材料中的“万恶政府”是指(    )
A . 清政府 B . 北洋政府 C . 国民政府 D . 南京临时政府
4、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存在仅91天,但是颁布了一系列符合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和保护工商业的规章措施,鼓励兴办实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等。这反映南京临时政府(    )
A . 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B . 以结束封建帝制为根本目的 C .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 . 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5、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辛亥革命被称为“分界线”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B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促进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6、“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以下可以印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史实是(    )

①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创建同盟会,实现了三民主义

④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7、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首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包括(    )
A . 武昌起义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中国同盟会成立 D . 保路运动
8、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A .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 .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 . 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9、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    )
A . 实行民主共和的政府 B . 君主立宪式的政府 C . 封建君主专制的政府 D . 实行社会主义的政府
10、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使他不能不好”。孙中山认为“它(指袁世凯)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不能答应”。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
A . 幻想以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C . 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D . 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11、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是(    )
A . 武汉、南京 B . 南京、北京 C . 武昌、广州 D . 延安、遵义
12、当代美同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戊戌变法 B . 新文化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北伐战争
13、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 . 民主共和观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C . 建立了中华民国人民翻身当主人 D .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14、吴玉章曾言:“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人看作疯子。”这句话反映了辛亥革命(    )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②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5、1916年,孙中山在浙江海宁参观钱塘江潮时,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此处的“世界潮流”主要指(    )
A . 变法图强 B . 民主共和 C . 国富民强 D . 自强求富
16、“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这句话反映出这场“革命”(   )

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②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③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7、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 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B . 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 .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 . 外争国权,实业救国
18、为表达对民进党当局破坏两岸关系的不满,台北市某餐厅写了以下歇业公告:“本公司自民国106年5月25日起停止营业。”这则歇业广告写于(    )
A . 2014年 B . 2015年 C . 2016年 D . 2017年
1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主要是指(  )
A . 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B . 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 .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 . 建立了统一,坚强的资产阶级领导核心
20、当代英国历史学家费正精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  )
A . 自强求富 B . 三民主义 C . 民主科学 D . 实业救国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 年以前,武汉地区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只有八家, 1904 年至 1911 年七八年间,先后开办的工厂共三十三家…… “庚子以后,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下。”物价日益上涨。天灾人祸 连年不断。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湖北革命党人)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许多革命党人投身新军,积极活动,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量。

——摘自《中国近代史纲》(下册)

材料二:1912 年2 月13 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

——《中华革命纪事》

(1)有学者认为:1911 年武昌首义,决不是偶然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是指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什么要推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众如果欲睹战场之真相,以振奋发之精神,就请速来观看这部影片。

——电影《武汉战争》(中国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广告,《民立报))1911年11月30日

材料二:“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

——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剪辫、放脚、穿中山装,进城、恋爱、上学校……尽管从“臣民”到“国民”的路程走得十分艰辛,但无可否认的是辛亥革命令国人对这一新的身份逐渐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接纳。

——丰杰《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

材料四:1917年的张勋复辟当天,北京十几家报纸“一律停刊”抗议,其他各大城市报纸也都“口诛笔伐,痛斥叛国”,社会各界“上自官长,下至舆夫,无不痛一心疾首”,反对复辟的电报“高可盈尺”……复辟丑剧仅12天就破产了。

——安静波《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阅读材料,电影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历史知识阐述孙中山为“振奋发之精神”作了哪些准备。
(2)材料二体现了“三民主义”的哪一思想?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社九上1.2.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