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八上4.3.2《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1、10世纪初,定都上京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 鲜卑  B . 契丹 C . 女真  D . 蒙古
2、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北宋、辽、西夏      B . 北宋、西夏、辽 C . 辽、北宋、西夏 D . 辽、西夏、北宋
3、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4、西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措施不包括(     )       

A . 实行分封制 B .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C . 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字 D . 印刷中原典籍
5、“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融合加强 B .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 岳家军的抵抗
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
A . 北宋的实力遭到削弱 B . 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 . 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 . 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7、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
A . 农牧文化的交融 B . 民族政权的并立 C .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 对外交往的频繁
8、有关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下列关于澶渊之盟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北宋兵败求和 B . 北宋屈辱议和 C . 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D . 有利于宋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9、下列关于北宋与西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北宋攻打西夏屡屡获胜 B . 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 C . 西夏给宋缴纳岁币 D . 议和后宋夏不发展边界贸易
10、下列不属于宋夏和议相关的史实是(    )
A . 元昊向宋称臣 B . 宋给西夏岁币 C .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D . 北宋派兵镇压西夏起义
11、宋辽议和后,边境“生育蕃息(繁殖),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 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 . 使宋辽边境贸易兴旺 C . 进一步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D . 使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2、文物《西夏铜牛》(见图)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B .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C . 民族政权并立对峙 D .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3、某同学对“岁币”真正含义不了解,你能帮助他准确解释一下(    )
A . 政府征收的钱物 B . 少数民族向北宋送的钱、财、物 C . 少数民族自己征收的钱、财、物 D . 北宋政府向辽、夏送的钱、财、物
14、以盟约的形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
A . 绍兴议和 B . 澶渊之盟 C . 宋夏议和 D . 雁门关协议
15、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的“岁币”是指(    )
A . 货币 B . 金银 C . 钱物 D . 粮食
16、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 . 北宋与金的战争 B . 南宋与辽的战争 C . 北宋与辽的战争 D . 南宋与金的对峙
17、下图中是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立西夏政权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

A . 契丹族 B . 匈奴族 C . 鲜卑族 D . 党项族
18、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二、问答题(共1小题)

1、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

三、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榷杨,即双方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有固定场所的贸易机构。在榷杨一般进行大宗货物的交换……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粮食、茶叶、药材、瓷器和文化典籍不断地输送到辽和西夏地区,辽和西更人民蓄养的马、牛、骆驼以及毡毯、盐等产品也不断输入内地。

(1)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少数民族的文字,图一是契丹文字,图二是西夏文字。

材料二: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1)材料一中的两种文字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它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1)材料一签订和约时,宋的最高统治者是谁?
(2)材料二中“西夏”的国主是谁?
(3)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它是哪两个政权签订的?请你从材料二中找出此项议和的内容。
(4)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
(5)谈谈你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社八上4.3.2《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