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八上3.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9小题)

1、七国之乱发生时,在位的皇帝是(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2、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 . “罢黜百家” C . 拆分侯、王的封地 D . 派张骞出使西域
3、汉武帝时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其实际重量与币面重量一致,并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七百多年。这种货币叫(     )

A . 五铢钱    B . 圆形方孔钱 C . 开元通宝 D . 银锭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是(     )

①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确立了儒家学说作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③巩固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

④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5、下列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的措施有(     )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钱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6、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       

A . 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B . 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 .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D . 集中财力治理黄河
7、“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     )       

A . 刘邦 B . 刘彻 C . 刘恒 D . 刘秀
8、东汉的建立者是(    )       

A . 刘邦 B . 刘彻 C . 刘秀 D . 刘备
9、“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说这句话,是表示当时君主无法维持思想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颁布“推恩令”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大兴“文字狱”
10、      

(1)下图是《汉代讲学图》,他们讲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1)
A . 法家学说 B . 儒家学说 C . 兵家学说 D . 道家学说
(2)造成这种情况普遍产生的重要原因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
(2)
A . 刘彻,董仲舒 B . 汉武帝,李斯 C . 刘备,诸葛亮 D . 刘邦,萧何
11、史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史书中“上从其计”的目的是(    )
A .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 推行儒学教育 C . 破格录用人才 D . 削弱诸侯国力量
12、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政治制度中,蕴含这一政治内容的有(    )

①建立郡县制度

②设立司隶校尉

③建立刺史制度

④设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御史大夫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3、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 法家学说 B . 儒家学说 C . 墨家学说 D . 道家学说
14、汉初统治者采取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制 D . 行省制
15、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①中央统一铸造货币           ②收归食盐的生产销售权

③统一度量衡                 ④中央经营铁器生产销售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从以上词句可以看出汉武帝为削减诸侯王的权力而采取了(    )
A . 推恩令 B . 分封制 C . 科举制 D . 宗法制
1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据此判断,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实行分封制 C .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 实行刺史制度
18、我国新设立了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反腐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是(    )
A . 丞相 B . 刺史 C . 御史大夫 D . 司隶校尉
19、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观点。
(2)两则材料中实行的措施有何异同点?
(3)除了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外,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在地方上推行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4)请写出秦皇汉武为了巩固统治在货币改革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2、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李斯奏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材料三: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中的“秦皇汉武”分别对应哪两个历史人物?并写出他们的姓名。
(2)儒家学说从创立到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秦皇汉武”对待儒家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秦皇汉武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分别概括他们为巩固统治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材料三  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统治局面史称      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三中,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与材料三中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有何内在联系?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社八上3.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