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社会法治中考真题汇编:专题05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①实物资料 ②第一手资料 ③文献资料 ④第二手资料
(1)①官更在戏园里观看《窦娥冤》
②书生在茶会中吟诵杜甫诗作
③名医在药房翻阅《本草纲目》
④农民在田间使用曲辕犁耕作
(2)①宝船——郑和下西洋
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
③致远舰——鸦片战争
④“密苏里号”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
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
绘制路线构建时空
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
筛选资料分析影响
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
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宋书》
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渭南文集》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著,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袍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鸵,衡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丘、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韦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项,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材料一: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以下为该书内容节选。
材料二: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道路……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 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材料一:
春秋战国 |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开始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①。 |
汉代 |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等新式农具。 |
魏晋南北朝 |
南方相对北方较为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是当时的重要粮仓。 |
唐代 |
改进耕作技术,出现了②和筒车,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
宋代 |
江南地区处于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农业发展很快,③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
材料二: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确实减轻农民纳税应役负担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时期……第二个黄金时期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摘编自陈明光《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
[古籍记载历史]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记载。
[文物见证历史]
[发展创造历史]
习近平主席指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
材料二:
秧马,宋朝的拔秧工具,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人们弯腰曲背之苦,可提高劳动效率。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于《中国史钢要》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