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9月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
A . 遗传和变异
B .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 生活需要营养
D . 生长和繁殖
2、在一个由水稻、蝗虫和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青蛙被大量捕杀,能表示蝗虫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
A .
B .
C .
D .




3、一般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 )
A . 作出假设→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
B .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或调查
C . 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D .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或调查→获得结论
4、几位同学针对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 多条食物链就可构成生态系统
B . 食草昆虫和鸟都是消费者
C . 保护食虫鸟对人类有益
D . 草属于生产者
5、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 . 赤壁陆水水库
B . 嘉鱼潘家湾蔬菜基地
C . 向阳湖奶牛场的一群牛
D . 九宫山国家森林公园
6、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此食物网中,包括植物、动物,生物成分是齐全的
B . 此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阳光→青草→鼠→蛇→鹰
C . 如果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可能会处于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D . 该生态系统中数量和能量最多的是鹰,若受到某种重金属污染,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是青草
7、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 生物课本
B . 电脑病毒
C . 煮熟的鱼
D . 蘑菇
8、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做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 边观察边记录
B . 观察时必须实事求是
C . 观察时必须积极思考
D . 只有用肉眼观察到的生物才是真实的
9、小明问妈妈:“为什么蚂蚁总是排成一队向前爬?”妈妈说:“可能是前面的蚂蚁留下了信号。”妈妈的回答在科学探究步骤中属于( )
A . 制定计划
B . 得出结论
C . 提出问题
D . 作出假设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A . 水
B . 阳光
C . 温度
D . 空气
11、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下列描述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 . 打造美丽乡村,共享绿色社区
B . 直接焚烧秸秆,避免垃圾围城
C . 发展生态农业,展示科技魅力
D . 建设海绵城市,品味优质生活
12、“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 )
A .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 .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不可分
13、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
A . 生长和繁殖
B . 具有细胞结构
C . 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 . 能排出代谢废物
14、植物的根向地生长,动物会逃避有害的刺激,这都说明( )
A . 生物都能生长
B . 生物都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C . 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 . 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15、阳春三月,樱花、桃花、梨花等竞相绽放,人们难以区分。要辨别这些花的种类,下列未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 观察
B . 比较
C . 生物分类
D . 对照实验
16、下列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 . 阳光、温度
B . 空气、温度
C . 水分、土壤
D . 花粉、病毒
1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 海洋态系统
B . 森林生态系统
C . 草原生态系统
D . 生物圈
18、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 )
A . 大气圈的顶部
B . 水圈的大部
C . 岩石圈的表面
D . 大气圈的底部
19、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的是( )
A . 淡水生态系统
B . 海洋生态系统
C . 湿地生态系统
D . 农田生态系统
20、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是( )
A . 水和水蒸气在全球范围内运动
B . 黄河源自雪山流经森林、农田,进入大海
C . 鸟类的迁徙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D . 鲨鱼生活在海洋中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伸出墙外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的特性。
(2)用显微镜观察红杏叶制成临时装片,发现红杏树是由许多构成。
(3)影响“红杏出墙”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4)“红杏出墙”一方面是为了多争取阳光,以利于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因此红杏树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5)“红杏出墙”反映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是该生态系统的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2)图一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
(3)若图二中甲、乙、丙表示“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4)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图一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5)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3、近十几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引起极端天气的出现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所以低碳和绿色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的选择。如图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大气圈、岩石圈、水圈适合生物生存的部分包括,它们共同构成了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图中①示碳从大气环境进入植物体的过程, ②示绿色植物通过将物质和能量传递给各级动物的过程。
(2)请据图分析,生物体中的碳返回大气环境的途径有(填数字序号),其中的(填数字序号)是造成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为减缓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世界各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
(3)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常利用生态系统的将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鼠妇数量为刚放入时的状态,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2)该探究实验中所设置的变量是
(3)A装置与B装置组成实验,其中实验组是(填A或B)装置。
(4)待实验装置中的鼠妇平静后,每隔1分钟对实验装置A和B中的鼠妇进行计数。经10分钟的计数后,计算出装置A和B中鼠妇数量的值为实验结果。